红旅寻踪||长沙岭上的枪声
发布时间:2022-02-09 10:35:35 来源:无线石家庄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题记

图片

在太行山深处的赞皇县长沙村边,有一座烈士纪念碑亭,是老八路胡凤岐为纪念1943年11月20日(注一),在长沙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立的。

从赞皇县的地形来看,长沙岭以东到五马山、万花山一带,属于浅山区;从长沙岭往西到太行山分水岭,就是深山区了,长沙村就是进入深山区的第一个村。当年通往长沙村的道路是从今天的白草坪水库一侧进入的,长沙岭上有一条从马峪村到长沙村的崎岖小路,荆棘遍地,非常难走。长沙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长沙村的天然屏障。

抗日战争时期,为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存革命实力,八路军开辟了敌后根据地,许多党政军机关都驻扎在长沙岭附近的村庄里。比如当时的邢台地委、赞皇县抗日政府都驻扎在长沙村、马峪村一带,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部驻扎在附近的黄北坪村。

图片

抗日战争进入到了1943年,侵华日军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对我敌后根据地多次开展疯狂的扫荡活动。11月19日,日军纠集赞皇、高邑、元氏等县800多名日伪军,向我抗日根据地偷袭而来。狡猾的敌军为避免走漏消息,沿途绕村而过,隐藏行踪,很快便抵达了长沙村附近。

当时,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秦基伟在外学习,司令部驻地附近无兵防守,赞皇党政机关及教育系统干部百余人正在长沙村集中培训,情况非常危急。为了保卫根据地安全,应对敌人偷袭,军分区急调在昔阳县李沙窑(里沙瑶)开荒生产的31团七连回防长沙村,并布置赞皇县武委会组织民兵埋雷阻击。从李沙窑到长沙村,两地相距约40公里,都是崎岖山路。七连战士接到命令后,在连长杨少义(注二)率领下,顾不上休息缓解一天的劳作疲惫,顾不上吃饭喝水,连夜翻山越岭,向长沙村进发。

当时已是寒冬季节,天气很冷。战士们冒着严寒,奔波一宿,于深夜在敌人进攻之前到达长沙村。杨少义连长一面布置岗哨在长沙岭侦察,一面赶紧组织机关干部和百姓向外撤离。稍事安排后,让其余战士进村准备吃饭。

11月20日拂晓时分,哨兵发现敌情,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长沙岭上空。连长杨少义听见长沙岭上响起了枪声,马上意识到有情况,战士们连忙放下刚到嘴边的饭碗,立即提枪进入战斗。

图片

冬天夜长,天还没有大亮,敌人兵分三路向村庄包抄过来。面对强大的敌人,杨少义连长沉着指挥,兵分两路,一部分战士掩护县政府干部和群众向黄北坪后山方向转移,另一部分战士则留下来作战。杨少义身先士卒,率领一个尖刀排冲上东岭,几次打退了敌人的攻势。

怎奈敌众我寡,日伪军武器精良,且是有备而来。而八路军战士由于白天劳动,晚上行军,水米未进,体力逐渐不支。杨连长眼见形势不妙,果断下令分头突围。不幸的是,除少数战士在指导员率领下与区小队汇合成功突围外,多数人都战斗到最后时刻。连长杨少义在突围时身负重伤,他忍着剧痛把所带的文件和手枪埋好(后被浇地的群众发现,上交司令部),撤退到黄北坪村西的自然村庄营房,终因敌人强大突围没有成功。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少义连长大义凛然,严词斥敌,视死如归。最后,恼羞成怒的日军残忍地将杨连长杀害。

战后经过清点,很多七连的战士都没能成功突围,包括连长、机枪班长在内的59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赞皇长沙战斗,民间也叫“长沙惨案”。

几十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牺牲的英雄。当年战斗的经历者、太行军区一分区电话员胡凤岐老人离休后,深感战友们牺牲的壮烈。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老人自费平整土地,在当年战斗之处,长沙岭脚下立碑一座,以记述当年战斗。碑文如下:

1943年11月19日,驻石家庄日寇调集赞皇、高邑、元氏等县的八百余名敌人,向我赞皇抗日县政府驻地长沙村进犯,妄图剿灭我县政府机关。太行一分区闻讯,从山西省李沙窑调所辖主力部队七连急行军于夜十二点赶到长沙掩护。次日拂晓,班哨突然发现敌人,连长杨少义立即带领战士冲上东领(岭)阻击,与敌激战到上午十点,消灭敌人一部。但终因寡不敌众,使我伤亡惨重。连长杨少义、战士路泽春、刘五妮、李树才、魏如宽、王根生、邓庆才、秦合合等五十九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战斗赢得了时间,使赞皇抗日县政府机关团体和群众安全转移,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我是此次战斗的参加者,怀着对战友的崇敬心情,树碑以慰祭烈士英灵。

河北省任县胡家庄离休干部  

胡凤岐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

图片

图片

当我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听到胡凤岐老人个人出资立碑的事迹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此,长沙战斗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1993年1月到6月,我和单位的两位同志到赞皇县开展“社教”活动,主动要求来到了长沙村。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英雄,缅怀先烈。我们和胡凤岐老人一同劳动,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

长沙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当年抗日政府驻扎该村,许多人都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革命。1993年我们在该村下乡的时候,还有几位抗战时期的老党员,比如张万雅、张万春、张三冬、张小根、张庆云等。我们和村党支部一起,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架桥修路建设小学,整修电网疏通水渠等,凡涉及村里的大事,经常向老党员们请教,老党员也给予工作组很大的支持。

以后我又多次去长沙村瞻仰烈士纪念碑,每来参观一次,思想上、精神上就受一次洗礼,心灵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也会引发很多的思考。2007年6月,在建党86年之际,我又一次和单位的党员干部来到长沙村过党日,聆听了村党支部书记张万望讲述的革命故事,缅怀了先辈们的英雄事迹,重温了入党誓词,看望了当时仍然健在的两位老党员张庆云、张小根。分别之时,老党员拉着我们的手,一直送出村一里多地。那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至今仍然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图片

图片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随着公路的拓宽,修建了纪念小广场,筑起了革命烈士的群雕塑像,原来的纪念碑也进行了重修。在长沙战斗纪念碑旁边,长沙村的老党员张万雅倡议,又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战争年代牺牲的本村的13名烈士。整个纪念广场显得庄重、大气,目前已经成为一处很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庆,我于“五一”期间又一次来到长沙岭。可以告慰烈士的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老百姓建起了新房子,整体实现了脱贫致富。环顾四周,山坡上郁郁葱葱,松柏挺拔,果树飘香,山花盛开。从赞皇县城到旅游区的公路双向畅通,长沙村和周边的马峪村、黄北坪村、槐疙瘩村等利用红色资源、山水优势搞起了乡村旅游,村民的生活水平步步提高。当年八路军流血牺牲所保卫的江山国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先辈们英勇杀敌、无私奉献的故事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正是:

五一期间寻旧踪,

纪念碑前忆枪声。

青山处处埋忠骨,

长沙岭上留英名。


注一:11·20战斗:亦有人称11·19战斗或惨案。查阅有关资料和该碑文所说,11月19日日寇集结重兵偷袭,但战斗打响是在11月20日拂晓,至中午前结束。故笔者认为应称11·20战斗或惨案。此战细节史载不详,存疑待考。

注二:杨少义,河北临城县石城村人。八路军129师太行军区一分区31团7连连长,牺牲时年仅28岁。后迁葬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图片

图片

岩石,二级巡视员,历史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