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寻踪 | 牛山沟里的“县委小院”
发布时间:2022-02-09 10:35:15 来源: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题记

图片

巍巍石柱,泱泱济水。在赞皇县石柱山(天台山)脚下的牛山沟村,有一处普通的民宅。就是这座民宅,曾一度是赞皇县委所在地。为了弄清这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去探访一下。

2021年4月21日,春雨濛濛。我在这座房屋后人董克薇、董承亮的引领下,来到了这座神秘的民房,听了他们讲述先辈们的革命的事迹,回来后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段红色历史。

这座房子是董月三(注1)和他弟弟的。据了解,董月三的祖上家境殷实,但到他父辈时,家道衰落,家里的田产被变卖得所剩无几,无奈之下,董父还到附近山上的道观当过一段道士。尽管如此,家里还是让他到本县阳泽村读私塾,以后又到县城读高小。民国年间,各种思潮开始在校园传播,进步老师甄通章、王贯一向学生们传播进步思想,讲述陈独秀的文章,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董月三对这些先进思想非常感兴趣,济世救国的念头在心中涌动。在进步老师的支持下,他带头参加驱逐反动教员,组织反日游行,砸毁坑民盐店,在斗争中不断历练,思想也不断升华。

图片

1926年高小毕业后,董月三决定到外地去闯荡。先到石门,没有找到事做,后遇到晋军招兵,就到山西晋军当兵三年。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董月三看到腐败的军阀为非作歹,再待下去没有什么好结果,就以治病为名离开了晋军,于1929年回到家乡。1930年,经人介绍,他到附近的赵堡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高小毕业后的失业,当兵三年的经历,使董月三对人生的前途进行了思考。正在这时,他身边的共产党员许庆玉、傅晓昙、傅贯一(注2)注意到了他。许庆玉在元氏师范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赞皇县第一个党员,他毕业后受元氏党组织派遣,回到赞皇以教书为名发展党员。他先到吕庄发展了同为小学教员的傅晓昙、栗廷荣、胡贡九、傅贯一入党,时隔不久成立了中共赞皇中心区委,傅贯一担任区委书记,接着又发展了秦定九、高忠、朱玉宾、张适如等人入党。中心区委的成立,使赞皇县的革命斗争有了主心骨和方向。

此时,许庆玉、傅晓昙、高忠(注3)等人都在赞皇县阳泽阁(阳泽小学)教书,他们组织了“读书会”。董月三所在的赵堡小学,距阳泽小学不远,因为是同乡、同行,而且思想接近、追求进步,和这些党员老师彼此认识,董月三就参加了这个读书会,学习讲解《共产党宣言》、冯雪峰的《苏俄观察记》、高尔基的《母亲》和《被开垦的处女地》、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等进步书籍,不断钻研革命道理,宣传马列主义。1931年正月二十,他在傅晓昙、高忠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后的1981年2月24日(正月二十),董月三写诗一首《入党》追忆此事:五十年前这一天,心房起伏不一般。晓昙高忠介绍我,加入组织把誓宣。从此走上革命路,党的任务我承担。保守秘密永不忘,对敌斗争意志坚

图片

董月三加入党组织后,很快就成为组织骨干。领导开展“反吊头税斗争”,建立“穷人会”积极宣传革命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与组织领导了1932年的“三•七暴动”。

20世纪30年代的赞皇,地瘠民贫,县小人困,广大农民群众愁苦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地租高利贷, 1931年又遇灾荒,日子更加艰难。这时,国民党县政府不顾百姓死活,临近年关之际,决定成立“度量衡检定所”,并规定田赋每两银子(即钱粮银子)加征二角七分附加税,还提出为所谓“平民工厂”捐款。这一切,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县委决定借此事发动群众,狠狠打击反动势力。

1931年底,以傅贯一为书记的中共赞皇区委,在吕庄小学召开会议,决定发动农民运动,初步定于1932年3月7日(农历月初一),乘县城集日之机,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抗捐抗税斗争。1932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一),区委于县城“鹤仙园”茶酒馆秘密召集尹庄等六个村庄的代表,研究请愿行动计划。2月中旬,又于南羊角村召开党员大会。到会十多名党员,一致通过了区委关于“三•七”请愿的决定,起草了已清算“平民工厂”账目,取消度量衡捐款和免去苛捐杂税等为条件的请愿书;要求党员秘密串联,发动群众;对请愿的组织分工等项工作,也作了具体安排。2月26日(农历正月),区委再次召开54个村的代表会议,研究请愿工作。会上,区委书记傅贯一讲话,指出“一根棍子能折断,十根捆住就折不断了。”强调团结一心就能够胜利。会后,党员又进行了分工,以村为单位进行组织,20人左右编为1个小队,百人左右编为1个中队,由党员分头领导。因为董月三曾在晋军中当过兵懂军事,又比较活跃,县委确定董月三具体组织。

1932年3月7日上午,54个村的几百名代表带领请愿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县城前进,齐集于南关阁外边的大广场。董月三站在借来的一张桌子上进行公开动员,广场上数千人群情激奋,高喊着“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国民党不抗日!”的口号,浩浩荡荡向县衙进发。国民党县长周维垣迫于压力与群众谈判,他先请了当地劣绅与群众周旋,虚与委蛇,并借口这是上边规定不好更改,只写了纸条按上手印从上面掷下来。当群众要求加盖官印时,周维垣借口拿印,一去不返。局面从上午僵持到下午没有进展,区委召集各村代表研究对策,准备夺取枪支开展武装斗争。不料严华寺村的吕二歹爬墙过去,打开了县衙大门,请愿群众似潮水般涌进县衙,与全副武装的警察进行英勇搏斗,群众砸坏了县衙的门窗,用树枝打伤了国民党县长。敌人恼羞成怒,疯狂反扑,对请愿群众予以血腥镇压,当场击倒、砍伤十余名群众。党组织领导人之一高忠被捕后惨遭杀害。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下令通缉傅贯一、董月三、张适如及其他8名党员群众,并把赞皇划为“赤区”,扬言要调重兵血洗赞皇。白色恐怖笼罩全县,迫于形势,傅贯一离县赴中共直中特委(注4)汇报工作,董月三、张适如、傅晓昙、胡贡九等先后离县出走外地,党的活动暂时消沉下去,革命处于低潮。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砸衙门事件”,史称“三•七”请愿或“三•七”暴动。

董月三离开赞皇后,辗转多地,后流落到江西景德镇。1936年,他在景德镇烧制了“勿忘三七”瓷器一套,以示决心和纪念。同时,他把自己的生日改为了农历二月初一,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这一历史事件。

图片

图片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之后,全国的抗日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河北省委与直中特委的同意,组织上通知董月三回县。1936年32日(农历二月初九),董月三从外地秘密回到赞皇县牛山沟村。当时赞皇党组织还没有恢复,他立即找到也是刚从外地回来的傅贯一,商量如何重建赞皇党组织。

1936年4月(农历月)中旬,直中特委书记王卓如,亲自来到牛山沟村,对他们表示慰问,并指导重建赞皇县委。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他们几个人依偎在村北一块麦地阳坡根,召开了恢复活动的第一次县委会。在会上,指定傅贯一任赞皇工委书记,张桐琴任组织委员,董月三任宣传委员。会议明确了近期的任务,这就是立足脚跟,建立县委机关,分头分片去联络审查原有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恢复党的组织活动。

为了掩护县委机关的工作,董月三通过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同学李树森的关系,在牛山沟村设立小学。为了筹资建学校,董月三把自家已经当出去的三亩地卖掉,得钱46块,买了一块黑板、一个风箱和一些教具,聘请傅贯一当老师并住在他家。这样,县委就在牛山沟董家小院里正式成立了。

图片

这是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主人住上房屋,董月三夫妇住厢房,傅贯一就住在靠近门口的两间小屋,旁边还有个后门通往猪圈厕所。这样既便于工作,也方便了党员同志们的出入。据当事人回忆,1932年“三·七”暴动时,全县有四十多名党团员。在暴动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日子里,有的人消沉、有的人叛变,但大多数同志意志坚定隐蔽了下来。新的县委重建以后,他们首先总结了以往斗争的经验教训,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为考察甄别党员,经常是白天教学上课,一到夜晚,就有人来到这个小院,在这个小屋一坐就是一夜。次日清扫卫生,看到的是一地的花生、瓜子皮。

从1936年4月到抗战全面爆发,新的县委在牛山沟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一年左右,重建了组织,壮大了队伍,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经过审查了解,一些同志的党籍得到恢复,一些积极分子也接上了关系,同时还结识了新的进步青年,并通过民间的“好话教”等组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广大群众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党员带头抗战,很多积极分子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不少人入了党,当了干部。根据新的斗争需要,赞皇县委结束了在牛山沟工作,奔赴西部山区,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事情已经过去85年了,当年的老房子仍然矗立在那里。这座小院,虽然作为县委所在地时间不长,但在赞皇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期间尽管遭受过日伪的破坏,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赞皇县委艰辛的斗争历程,以它那特有的“厚道”向人们诉说着小院主人和小院里发生的红色故事。

图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征程历经坎坷,百年成就举世辉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站在这座百年小院面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的房主人,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卖田办学,毁家纾难;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前辈当年为重建党组织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哪里来的,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江山是如何来的,就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

据悉,赞皇县委、县政府对保护这座小院很重视,也提上了办事议程。县委书记、县长、宣传部长都表示要拨款维修,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房屋的后人也表示把老宅贡献出来,并提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真心期盼这一红色故居能早日对世人开放,发挥其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中的作用。

注1:董月三(1907.3-1991.3)赞皇县党组织早期领导人,曾参与领导1932年“三七”请愿斗争,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大队队长、晋察冀党委党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科长、代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高邑县公安局局长、太行专署秘书、井陉县副县长、代县长等。1952年调任石家庄市建设局局长。

注2:傅贯一(1892-1958)赞皇县吕庄人,赞皇县党的创建人之一。解放后,任山西省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

注3:高忠(1909-1932.3)赞皇县北羊角村人,1930年县师范毕业到阳泽小学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3月7日,在领导群众的请愿斗争中,不幸被捕入狱,最后壮烈牺牲,1983年赞皇县委为其立碑纪念,迁葬于烈士陵园。

注4:直中特委,即石家庄中心县委,1931年改为中共直中特委,负责领导石家庄地区各县和衡水、邢台地区部分县的革命斗争,黎玉(李嘉年)和王卓如等相继担任过书记。

图片

作者简介

岩石,二级巡视员,历史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