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秋分至,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燕赵大地再次唱响丰收欢歌。伴着浓浓的收获喜悦,“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来临。果园里、田野里、菜棚里,红艳艳的果实、沉甸甸的稻谷、绿油油的蔬菜……沃野良田,又是一年好“丰”景。行走在我市广大农村,一辆辆驰骋在田野中的大型农业机械,一个个深度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不仅见证着石家庄农业向着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还呈现出全市农村欣欣向荣的模样。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主线,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不放松,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千方百计保证粮食丰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综合施策
全力保障粮食生产
金秋九月,高粱满仓。日前,在元氏县苏村乡齐范村元民合作社的万亩高粱基地里,一株株红彤彤的高粱在秋风的吹拂下随风摇曳。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地头查看高粱的长势,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们村积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转型种植高产抗旱的高粱,今年是第二年种高粱,每亩产量达到1300斤,预计一亩地能收入2000余元。靠着高粱种植,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我们的日子就像高粱一样越来越红火!”齐范村党支部书记兰亚东介绍。
仓廪实,天下安。我市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制定了2022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围绕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品种,在藁城、栾城、鹿泉、正定、平山、行唐、灵寿、赞皇8个县(区)开展了25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创建活动,对省下达我市997.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进行了分解,生产指标全部落实到村、到地块、到品种,同时,明确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分类精准施策,坚决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针对去年小麦播种较晚、苗情较弱实际,今年春季及时启动了小麦促弱转壮培训月活动和“科技壮苗”行动,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全市430.3万亩小麦,一、二类麦面积92%以上,群个体基本接近于常年水平,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体布局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藁城区种植大户刘和宾的谷子基地,金灿灿的谷子连成片,长势喜人。这几年,刘和宾逐渐转变原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地进行轮作种植,不断扩大谷子、大豆、荞麦等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不只是刘和宾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独种玉米“一枝花”,而是选择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在刘和宾的家庭农场,除了谷子,还有近百亩大豆正等待收获。可观的收益促使众多农户开始选择种植大豆、谷子等杂粮作物,传统秋粮种植面积不断压减,杂粮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实现了秋粮作物布局的调整优化。
据悉,我市按照“一环两带”总体布局,加快推进8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6个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强筋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谷子、优质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上半年,新增中药材种植1万亩,中药材面积达13.9万亩。种植大豆41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10.98万亩,占任务的102.6%。同时,推进万元田建设,以打造高端菜园、优质果园、道地药园、高效菌园“四园”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半年建成万元田51万亩。
完善链条
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
强龙头、带产业,“田间”连“车间”,全链条贯通带动农企齐增收,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立足省会,瞄准京津等大城市消费市场,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成了藁城区优质麦加工、宫米加工、栾城区粮食加工、赵县主粮主食加工等一批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叫响了“藁城藁优麦”“藁城宫面”“藁城宫米”地理标志品牌和金龙鱼、晨风、青竹、晖御等产品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栾城同福集团、赵县纽康恩、藁城益海粮油、元氏米莎贝尔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粮食源头入手将产业链向前延伸,实现“统一规划、订单生产”,打造百万亩优质粮源基地,推广优质品种,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共享粮行+存粮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大大激发了种粮积极性。
沉甸甸的丰收,写在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那是一种不断丰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业结构更优、生产更绿色、质量更高,新型经营主体日渐壮大,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些构成了丰收节的深厚底蕴。五谷丰登,果蔬飘香,一幅幅丰收画卷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夺目的美景。(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