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高邑丨后哨营泥塑:太行山下的“非遗”新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14 10:42:41 来源:无线石家庄

近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市高邑县大营镇后哨营村,只见太行山红胶泥在传承人张伟强的指尖翻飞,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太行山娃”正逐渐成型。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哨营泥塑,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后哨营泥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彼时,高邑凤凰山脚下,张大嘴在烧制瓮坯之余,用泥土捏出门神、狮子等造型,竟意外打开销路。其子张胜武干脆自建窑炉,专职制陶。90年代后,第四代传人张春生虽以务农为主,却仍坚持在庙会现场捏制《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这些泥塑成了孩子们最珍贵的玩具。

如今,35岁的张伟强接过衣钵。这位毕业于河南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后哨营泥塑更好地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又师从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明,将现代美术理念融入传统技艺。在他的工作室内,柴窑已升级为电窑,但炼泥仍需经“晾晒——陈腐——捶打”等12道工序,阴干50天的古法仍被恪守。“泥土是有生命的,急不得。”张伟强说。

与祖辈不同,张伟强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他创作的“太行山娃”系列,定格了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童趣:放风筝的孩童、划木船的少年、老鹰捉小鸡的嬉戏场景……这些高不过10厘米的泥塑,以粗犷的大写意线条勾勒身形,又以细腻刀法刻画表情,既有太行山豪放派的质朴,又具现代审美的灵动。

“我想让年轻人通过泥塑看见父辈的童年。”张伟强指着《滚铁环》作品介绍,这个曾获河北省非遗展金奖的泥塑,铁环用真实铁丝弯制,孩童的补丁裤纹理清晰可见。

高邑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泥塑与研学教育结合,计划开发“定制山娃”业务,让这门古老技艺真正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夕阳西下,张伟强将新一批泥塑放入电窑。800℃高温中,这些承载着太行山记忆的小人儿,正如同它们的创作者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涅槃重生。(通讯员:孙玉静)

来源:高邑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