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故事】“扶贫就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儿”——平山县南文都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的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20 09:41:27 来源:无线石家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书写脱贫攻坚精彩篇章中,平山大地有太多的扶贫故事令人感动,有太多的脱贫成果令人致敬。“驻村扶贫故事”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讲述广大党员干部心系贫困群众,倾心脱贫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全县干部群众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

——编者的话

 2016年以来,在石家庄市工商联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的带领下,平山县南文都村深挖“穷根”,推动土地流转,建起了农业生态观光园等产业项目,打造了村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南文都”扶贫模式,不仅让小山村发生了美丽“蝶变”,还带领乡亲们战胜贫困,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张端树,石家庄市工商联驻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第一书记。2016年3月1日,张端树一行3人带着铺盖卷儿和米面粮油来到南文都村扶贫。

南文都村地少人多,缺少产业支撑。群众生活水平低。2015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贫困发生率接近30%。

第一次进村时,驻村工作组队员在村里绕了三圈都没找到村委会的大门。当时,村里的街道尘土飞扬、垃圾成堆。猪圈、厕所就在村委会门前。环境之差可想而知。张端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任务艰巨。

为找到一条符合南文都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张端树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深入群众,挨家挨户走访,征求发展意见和思路,全面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

驻村工作队认识到,要想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靠产业。南文都村有着比较好的区位优势,距离西柏坡景区直线距离仅有3.9公里,而且村庄毗邻文都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集种、养、休、游、娱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体,并将企业和村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可以增加村里的收入,使村民彻底摆脱贫困。

当时,村干部们听了都说好,可谁都不愿动手干。

为啥?没钱,没信心。清理垃圾,疏浚河道,整治私搭乱建的厕所、猪圈,哪件事不花钱?搞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之前村里不是没想过,只是底子太差,能不能发展起来还有待考虑。

面对村民们的疑虑,驻村工作队一边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一边广撒“英雄帖”,邀请100多家企业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经过一个多月考察,村委会终于和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开发建设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

项目确定后,土地流转是关键。“我把土地交出去,没有收益怎么办?”“项目没建起来,企业跑了怎么办?”这些都是老百姓担心的问题。为此,张端树带领工作组连续召开村“两委”会议和党员大会,阐述发展思路;协商土地流转价格和合同条款;挨家挨户做工作。

当时,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动员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授权委托书》,很快将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

一次次开会,一次次争辩,一次次交心,村干部和党员们看到了张端树的决心,决定跟着他干。修街道、装路灯、清理垃圾坑、建活动广场,张端树引导前来投资的企业先给村里改善环境。发生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相信,跟着张端树能干成事。

此后,驻村工作队又想方设法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创新脱贫模式——以村里的土地、林场、劳动力为资本入股园区建设,让村民既可以收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可以在产业园区打工挣钱。

截至目前,园区项目已流转土地5200亩,持续用工5万余人次,发放工资500余万元;包括南文都村在内的全镇1041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项目建设,累计分红107万余元。村里还通过移栽树木、修复河道、硬化道路、修建桥梁、酒窖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种、养、休、游、娱”一条龙生态旅游产业。

现在村民们都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可大哩!能发生这么大的转变,都得益于2016年村里实行的土地流转。这样的土地流转规模,是全村脱贫迈出的头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依托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2017年底,南文都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来源│平山县委组织部驻村办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