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在素有中国雪花梨之乡美誉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5万亩梨树迎来丰收。百年古树下,有人接过父母衣钵,继续种梨、收梨;有人年过半百,放弃高薪返乡,只为一口久违的童年味道。好梨不怕晚,等待是为了下一口,甜如蜜。
河北石家庄赵县盛产似霜如雪的雪花梨。清晨六点,天还没有大亮,赵县谢庄镇谢庄村的程青芳和合作社的伙伴已经骑着电动三轮车往梨园去。临近收获,树上雪花梨的糖度,她的心中有数。
程青芳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测量梨的糖分含量。
每年八九月份是梨果收获的季节,梨农们大都全家出动,在梨园里采摘、分拣、装车,忙成一片。程青芳忙活的日子总要比邻居们晚半个月,家里人看着心焦,她总是不慌不忙地安慰:“再等一等”。
含糖量越高,雪花梨的口感越好,糖分达到12%的雪花梨就已经可以进行销售,但为了让口感更加饱满,程青芳会坚持让梨在树上多长两周,就是这短短的两周,梨的口感会有不小的变化。
经过测量,部分梨果的糖分含量已经达到了14.5%。
54岁的程青芳种梨不到五年,还是老梨树下的一名“新农人”。但她后来居上,梨树长得好不好、怎么保养最科学、啥时候收最好吃,科学道理信手拈来。
离家、返乡,程青芳这一段路,走得和收梨的节奏一样,慢慢悠悠。她是梨树下长大的孩子,父母种梨、卖梨,供她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程青芳一路在外打拼,从技术员、销售员一直做到企业的总经理。“有一次回家,我父母就说到这个梨价钱不好了。我就在想我这么多年的经历、知识,是不是我可以回来把梨重新给做起来。”程青芳说。
2019年,程青芳50岁,辞去年薪50万元的工作,回到谢庄村,当起了梨农。
年轻时,程青芳在山东出差,给农户讲解病虫害防治知识。
离家、返乡,程青芳这一段路,走得和收梨的节奏一样,慢慢悠悠。18岁考上大学,毕业后一路在外打拼,从技术员、销售员一直做到企业的总经理。在异乡成功的喜悦盖不住父母忧心的长吁短叹,2019年,程青芳50岁,辞去年薪50万的工作,来到谢庄村,当起了梨农。
“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雪花梨的味道,刻在程青芳的记忆里。怎么延续这种味道?程青芳的做法是,施有机肥、挂粘虫板、绑迷向丝、喷性诱剂。费时费力,但有效。她制定了古梨树养护方案、改良土壤有机质,让梨果在树上多生长近五十天……一开始家人埋怨她“折腾”,但很快,大家看到,树越来越健康,结出来的雪花梨又脆又甜,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程青芳种植的古树雪花梨。
程青芳在更换粘虫板。
“种”的问题解决,接下来是成本增加、销路不畅、储存时间缩短……世上没有白走的路。程青芳拿出当年跑销售的经验,拎着空礼品箱,背上装满梨的背包,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交易会和果品批发销售中心,一家家地跑。每个周末,她还会去六七个社区或商超,揣着梨跟人家一遍遍说,“你先尝一口有多甜”。
程青芳给客户介绍古树雪花梨。
这几天终于等到糖分最好的日子,程青芳和合作社的几个人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中间喘口气的时间,程青芳不忘拍些雪花梨的照片发给客户。今年不买,也许明年就买了;更何况,说了不买,也许看了照片,就改主意了呢?
程青芳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给分装好的梨贴标。
有这样的决心,订单量掉不下去。跟着程青芳种古树雪花梨的梨农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100户,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普通的梨也就是一块钱左右一斤梨。我们这个梨基本上是论个来卖的,一个梨有十块、二三十块的,最贵的有一款是48块钱一颗。”
忙过一阵,程青芳最喜欢席地坐在百年老梨树下,从筐里拿出一颗刚摘的梨,用纸轻轻擦擦,就能放心地一口咬下去,满口梨水甜而不腻。头顶是沉甸甸的树枝,枝头是硕大的梨,程青芳抬头看,只觉心里踏实。有时候她会想,如果自己早几年回来,梨园是不是会更不一样?她转念又对自己说,好梨不怕晚,而且村里的年轻人,这不越来越多了吗。
程青芳和她种植的古树雪花梨。
记者丨河北台 魏娜 石家庄台 林岩 刘宇峰
编辑:梁堃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