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安香乡常香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引导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向主导产业和规模经营集中。通过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业项目带动,不仅解决了一家一户难操作、劳动力耗费大被束缚、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常香村地处行唐、新乐、灵寿、正定四县交界,全村738户3162人,耕地4756亩,机动地2000亩。2018年该村作为全国试点村,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自己的土地流转并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保底+收益再分配”的方式,将农户土地交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统一经营,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村民稳定增收。
“保底就是保证农户最低收入。对于农户的一类地、二类地,合作社每年每亩700元保底、三类地每年每亩400元保底。”常香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曹振国介绍说,“收益再分配就是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高于保底收入的收益,按照‘农户占80%、合作社占20%’的原则进行分配,并且合作社收入适当时候为全体股民进行分红。”
土地流转后,如何让土地增值“活起来”?合作社一方面通过将土地整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培树了一批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另一方面,将土地整合后与专业化农业公司合作,向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同时,合作社自留少量 “试验田”与有意向社员合作自主经营。
土地流转了,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土地入股得股金、入园务工得薪金,摇身一变成为“三金”农民,极大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65岁的吕小牛是常香村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户,以前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年收入1.2万元左右。去年3月,吕小牛将家中的5.94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入流转金4000多元,村集体将其土地高于保底价100元交由行唐县常兆合作社统一经营,获得收益再分配近500元。从去年6月份开始,吕小牛到常兆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平均月收入2300元,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
目前,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已顺利托管325户(含24户贫困户)2400.64亩土地,解放本村劳动力7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24万余元。
为支持帮助常香村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该乡党委书记坚持亲自抓,主管副乡长具体抓,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小麦、玉米传统种植逐步向生姜、中药材、大棚菜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发展。如今,常香村以生姜全产业链发展为切入点,逐步发展成果蔬药材种植、储藏、清洗、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该村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家,种植传统作物1600余亩,种植生姜、土豆、中药材、青蒜苗特色农业800余亩。其中,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的行唐县常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集中采购农资、建设储藏窖等方式,基本实现产储供销一体化、高效化;河北耘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新建了占地30亩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用于农副产品交易、清洗。目前,公司已建成占地800平米的加工车间,专门用于生姜切片烘干、蔬菜脱水加工。总投资1.05亿元、一期占地200亩的河北润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项目盈利后,村集体合作社将获得5%分红。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土地流转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村民真正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更多红利,过上更好的日子。”曹振国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行唐发布、行唐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