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有座石头村
回想白日所见石街石巷、石房石院,这座神奇的石头村,可谓创造了一段历史。怕是于谦也没能想到,他的子子孙孙能在太行东麓书写这样动人的故事吧。
不久前去了井陉县大山深处的石头村。
村子环山,俗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村里纵横交错的古旧街巷,路面均以青石铺就。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有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很多房子采用窑洞式,石头拱券的穹顶无柱无梁,坚固结实。村里家家相接,相依共处,邻居串门,抬脚就到。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据说,村里住户大多姓于。因此,石头村的本名叫作于家村。一个村落便是一部家族历史。当地人说,于姓村民均属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的后代。对面山头,即设于谦衣冠冢。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遭冤杀后,被葬于西子湖畔三台山麓。前有岳飞,后有张苍水,三人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活得明白,死得冤屈。年少时,他就写下明志诗《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3岁时,他考取进士,入仕后官至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封少保、太子太傅。1449年,蒙古新兴的瓦剌部落向中原扩张。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俘,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风雨飘摇之际,于谦痛斥主和派弃京南迁的主张,拥立明英宗异母弟朱祁钰为帝,指挥了京师保卫战。他还亲自披甲上马,杀入敌阵。最终,瓦剌军大败。于谦加强长城防御,瓦剌人被迫释放明英宗。
1457年,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判斩刑。其子孙为避祸远行,在太行深处隐居下来,“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于家村也就成了于谦后人繁衍生息之地。
被抄家时,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甚是清贫。其子孙逃难,自然不会有金银细软可带。500多年来,于谦后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梯田、盖房屋、雕凿日用器具,在深山之中刀劈斧斫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天地。
这座古村落有四合院300多座、石头街道3700米、石头井窖1000余眼、石梯田2000多亩,梁岭沟坡无处不石坝,层层叠叠。村民世代在瘦山弱水间辛勤耕耘,自种自收,可见生存环境的艰难。
明清时,石砌的真武庙、观音庙、于氏宗祠和6座戏楼散布村内。位于村东口的清凉阁,堪称奇崛。这座九脊飞檐三层建筑似塔非塔、似券非券,阁中供有多种神像,实为罕见。这座阁楼坐落在倾斜的天然大石块上,不打地基、不填辅料,下面两层均为全石结构,且石块巨大——长者数米、重达万斤,风格阳刚,实为神工鬼斧。
村民舍不得耗用平整土地建房屋,只能将安身之地逐层建在山坡上。于是,街倚房建,下一级的房顶与上一级街巷齐平,像梯田一样栉比排列。村内道路,东西向为街,较宽阔;南北为巷,不通者谓胡同,狭窄者名夹道。
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十二夹道,那些明清古道纵横交错,形似迷宫,难以辨认。每座石头院子看起来模样类似,于氏聚居于此,好像一脚踏进了隔世桃花源。
入夜,月勾一痕,坐在农家院里仰望苍穹,随口吟出“石径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一颗裹满凡尘的心顿觉清爽惬意。回想白日所见石街石巷、石房石院,这座神奇的石头村,可谓创造了一段历史。怕是于谦也没能想到,他的子子孙孙能在太行东麓书写这样动人的故事吧。(周铁株)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