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鹿泉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覆盖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兴旺,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走进石井乡岸下村的古朴民居建筑,小巧精致的石头院子和曲折幽深的石板路,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底蕴。为了留住这样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底蕴,鹿泉区坚持规划先行,为全域208个村编制高标准的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保持村庄特有的建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鹿泉区还立足“一片区一特色、一片区一名片”,编制了《鹿泉区和美乡村建设片区风貌提升专项规划》,规划了滹沱河片区、环抱犊寨片区、封龙山片区等七大片区,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有价值的历史要素,着力打造出岸下村、东土门村等一批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特征的和美乡村。
独村独美、各具特色的村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需要持续完善。鹿泉区对208个行政村实现污水治理、集中供水、垃圾清理、农村无害化厕所、清洁取暖的“五个全覆盖”,硬化道路177万平方米。建设的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广场达到了230个,栽种各类树木27万棵,创建美丽庭院5.8万户,精品庭院1.8万户,美丽庭院覆盖率达80%以上,村容村貌焕发新颜。2021年,鹿泉区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称号。
深秋初冬时节,正是晚熟苹果采摘的黄金季。走进白鹿泉乡西杨庄红富士苹果采摘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散发着醉人的香味,市民们边品尝边采摘,构成了一幅醉人的丰收画卷。
鹿泉区着力围绕特色产业求突破,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聚焦优势产业,构建高端乳制品、特色厨房食品、高端特色食品、粮食深加工4大农业产业链。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乡村民宿”“景区+乡村民宿”“自建自营”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培育新业态。目前,已形成谷家峪香椿、北薛庄田仙红石榴等一批特色产业,并配套建设了农家乐、农产品加工项目。其中邓庄村、谷家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同时,鹿泉区深入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集体和群众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乳业)联工促农、联城带乡作用,通过发展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健全农民分享收益机制,让农户拿租金、挣薪金、获股金、分现金,2023年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0%。截至2023年底,208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58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43个村在50-100万元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8万元。
“积分制”是寺家庄镇岗上村制定的以户为单位的村民自治管理办法,评分范围包括人居环境、家庭和睦、乡村发展等方面,根据村民表现相应加减分,村民可以通过获得的相应积分来兑换自己需要的商品,激发出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鹿泉区把乡村治理也列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了村庄提形象、村民提素质、治理提效能的治理目标。以建设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为契机,着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持续拓展“三治+”应用场景,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形成了新寨村“干群夜谈会”、铜冶镇“帮大哥”等一大批可学习、可借鉴的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并入选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岸下村入选全国“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治理研学基地。鹿泉区还充分发挥新风大食堂、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居环境“形态美”、农民致富“产业美”与村风民风“内在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2021年推进全域和美乡村创建以来,鹿泉区省级和美乡村数量由25个增长为152个,其中19个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村,全区208个村庄全部达到省级和美乡村标准。接下来,鹿泉区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把全面深化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经济发展引擎,集思广益,创新驱动,凝心聚力,万众一心,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鹿泉实践新路径。
来源:冀云鹿泉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