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革新街道天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香道老师给居民讲解水浮印香制作工序。付杉供图
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文化探源活动正通过街道文化站的“桥梁”,将传统技艺的匠心与千年文明的智慧“搬”进社区,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新华区以基层文化站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社区文化惠民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文化自信在群众家门口扎根生长。
石家庄市新华区依托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的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旨在充分发挥街道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将传统文化送到居民家门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增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传统文化在社区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天苑街道综合文化站,非遗传承人张丽娟正手把手教居民制作梅花盘扣胸针。一根红丝线在指尖缠绕、盘结,化作精巧的梅花造型。而在西苑街道新合街社区,居民用铜丝与丝线“复刻”出青花瓷玉兰、蝶翼海棠等缠花胸针,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滨湖社区的木雕课上,非遗传承人郭栋带领居民体验“刀尖上的艺术”,刻刀游走间,木料化身灵动花鸟;星河御城社区的剪纸工作坊内,周淑英指导居民剪出“福”字窗花,红纸翻飞传递节日温情。
图为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民乐教师传授葫芦丝演奏技艺。付杉供图
在联盟街道滨湖社区,一场“国宝进社区”活动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参与。长信宫灯复刻模型前,孩子们屏息聆听战国双翼神兽的千年传奇;版画拓印体验区,家长与孩子共同研墨、铺纸、按压,感受古代匠人的巧思。新华区将文物历史与亲子互动结合,让文化传承从“单向讲解”转向“代际共学”,在寓教于乐中播撒文明薪火。
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情怀,更需可持续的机制支撑。新华区创新推动文化服务与政策赋能联动,如在非遗体验活动中嵌入人才绿卡政策宣传,吸引青年人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设立非遗传承人常态化驻点机制,郭栋、周淑英等传承人定期开设课程,形成“传帮带”链条。
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华区已累计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200余场,惠及居民超万人次,培育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30余支。综合文化站这一“小平台”正成为激活基层文化生态的“强引擎”:非遗传承人找到新舞台,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下一步新华区将深化“文化站+传承人+居民”共建模式,推动更多传统文化项目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为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新华样本”。(来源:石家庄新华发布)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