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顺时养生指南:护肺调五脏,安稳度秋
发布时间:2025-09-12 11:27:16 来源:长沙晚报

入秋后暑热消退、凉意渐生,大自然进入“收敛”季。中医主张“顺时养生”,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规律,秋季养肺为重中之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影像科副主任医师谢佳佳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从五脏调理、起居作息、情志调节到药膳滋补,助您抵御秋燥、养护身心。

调理肺气,防秋燥

秋季干燥易伤脏腑,需针对性调理肺气、肝气,调节情志。

调理肺气,防秋燥,秋燥易伤肺阴,致口干舌燥、干咳、皮肤鼻腔干涩,以“滋阴润肺”为核心。

防秋燥可食用以下食疗方:

百合银耳羹:干百合15克、干银耳10克、冰糖适量。银耳泡发去蒂撕朵,与百合同煮,银耳沸后小火炖1.5小时出胶,加百合冰糖再炖20分钟,可滋阴润肺、缓解皮肤干燥。

梨汁蜂蜜饮:雪梨1个榨汁,晾至40摄氏度以下加蜂蜜15毫升。雪梨清热润燥,蜂蜜润肺止咳,糖尿病患者需减蜂蜜或遵医嘱。

中医外治可进行艾灸、穴位贴敷等手法:

艾灸:选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温和灸10~15分钟,每周2至3次。适合易感冒、气短乏力者,孕妇、皮肤破损者及阴虚火旺者忌用,灸后1小时不洗澡。

穴位贴敷:用白芥子、细辛等药膏(医院配制),贴肺俞穴、大椎穴(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每次4至6小时,每周1次。可防呼吸道疾病,皮肤不适需及时取下,忌辛辣生冷。

拔罐:选背部肺经循行部位,涂润滑油后闪罐或留罐,每周一次。适合咳嗽、胸闷者,体虚、皮肤敏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罐后2小时不洗澡。

推拿按摩:沿肺经推揉10~15分钟,或按揉中府穴(胸前壁外上方)3至5分钟,每日1至2次,可疏经增强肺功能。

滋阴养肝,调气血

秋燥易致肝气郁结,引发易怒、失眠,需“疏肝解郁、滋阴养血”。

枸杞菊花当归茶:枸杞10克、菊花5克、当归5克,沸水焖泡15分钟,可反复冲泡,适合熬夜、用眼过度者。

外治调理: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5至10分钟,肝俞穴(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至5分钟;或沿肝经刮痧,每周1次,痧后4小时不洗澡,皮肤破损者及孕妇忌用。

调节情志,防“秋郁”

秋季易生“悲秋”情绪,需“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酸枣仁玫瑰花茶:酸枣仁15克捣碎煮10分钟,加玫瑰花焖5分钟,助眠疏肝,适合情绪低落者。

穴位按摩:按揉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神门穴(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各3至5分钟,每日2次。

冥想调息:每日练太极拳、八段锦30至40分钟,配合深呼吸,可缓解压力。

起居调理:顺秋时养健康

早卧早起:每晚10时前入睡养阴,早6时左右起床,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助肺气舒展。

防寒有度:室内空调不低于26摄氏度,忌冷风直吹,夜间可用除湿模式;外出备薄外套,防温差不适。

舒缓运动:晨起进行八段锦、散步等运动,每次30至40分钟,每周4至5次,以微汗为宜,忌大汗。

情志调摄:以乐养肺

多听轻快音乐或自然音效,每日30分钟,可疏解负面情绪,保持肺气通畅。

药膳调理:对症滋补

银贝雪梨汤:银耳10克、雪梨1个、川贝母5克、冰糖适量。银耳泡发,雪梨切块去核,与川贝、冰糖同炖2小时,可滋阴化痰。

杏仁粥:杏仁10克去皮尖磨糊,粳米100克、糯米20克煮稠后加杏仁糊、冰糖,炖5分钟,能润肺消食。

陈皮冬瓜二豆粥:冬瓜250克切片,陈皮5克切丝,扁豆、黑豆各30克泡30分钟,先煮豆20分钟,加冬瓜再煮15分钟,加盐调味,可清热祛湿。(通讯员 魏雪乔 周晓梅 王小运)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