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疾控提醒:远离野生毒蘑菇,别让“尝鲜”变“尝险”
发布时间:2025-09-06 09:40:34 来源:燕赵晚报

夏秋季交替,雨水丰沛,市民们在远足、爬山时会发现,山林间冒出了各种野生蘑菇,疯狂生长的野生蘑菇也勾起了一些市民“尝鲜”的想法。就在市民“尝鲜”的同时,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也频发。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市民要警惕因盲目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招。

图片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采集的欧氏鹅膏。

随意采摘的野生蘑菇暗藏危机

记者日前了解到一个案例,曾有一家五口人去山林景区游玩时,看到山顶林间生长着许多野生蘑菇,便采了些带回家尝尝鲜。当天晚上6点,一家人将野生蘑菇烹饪后端上餐桌。谁想到到了当天晚上8点,父亲和两个孩子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见状,家人当即带三人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治疗期间,患者还出现了转氨酶、肌酐升高等肝肾功能受损现象。经医生检查与专家鉴定,最终确诊为食用欧氏鹅膏和黄盖鹅膏导致的野生毒蘑菇中毒。万幸,经过及时救治,目前几人的症状已逐渐平稳,暂无生命危险。

“每年类似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持续威胁公众生命健康,也再次提醒我们,野生蘑菇暗藏危机,盲目‘尝鲜’很可能变成危及健康的‘尝险’。”石家庄市疾控中心食品科潘哲提醒。

野生毒蘑菇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潘哲说,野生毒蘑菇所含毒素成分复杂,中毒症状严重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误食后,症状多在10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常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头晕、头痛、幻视、幻觉、昏迷等全身症状,严重时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像案例中导致中毒的欧氏鹅膏和黄盖鹅膏,与鹅膏菌属的其他种类类似,均含有剧毒的鹅膏毒肽。这类毒素对人体肝、肾等重要脏器而言毒性极强。” 潘哲说,误食初期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随后会进入看似病情好转的“假愈期”,但之后会迅速发展为暴发性肝肾功能衰竭,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外,部分毒蘑菇的毒素会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中毒者出现幻觉、精神错乱、抽搐等症状,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图片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采集的黄盖鹅膏。

常见毒蘑菇谣言大揭秘

潘哲说,不少市民因轻信“鉴毒偏方”误食野生毒蘑菇,以下这些常见谣言需警惕。

谣言一:颜色鲜艳的野生蘑菇才有毒

很多人凭主观“经验”认为,外表普通、颜色朴素的野生蘑菇可放心食用。但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等剧毒蘑菇,外表均呈灰白色,看似平平无奇却含致命毒素——前者会严重损害肝脏,后者外形与可食用的口蘑高度相似,极易被误食。可见,颜色不能作为判断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依据。

谣言二:虫子吃的野生蘑菇,人也能吃

昆虫与人类的生理结构、代谢方式差异极大,对毒素的耐受能力完全不同。例如,致命鹅膏在成熟期常被蛞蝓啃食,但对人类而言却是剧毒蘑菇,误食后可能快速引发严重中毒,甚至死亡。不能用虫子的“食用选择”衡量野生蘑菇对人类的安全性。

谣言三:银器能试出野生蘑菇有没有毒

受古装影视剧影响,“银器与野生蘑菇同煮,银器变黑则有毒”的说法流传甚广。但科学研究表明,毒蘑菇的毒素多为生物碱、肽类等成分,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银器是否变黑与蘑菇是否有毒并无必然关联,这种判断方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谣言四:高温烹煮能去除野生蘑菇的毒性

有些人心存侥幸,认为“煮熟煮透就能去毒”。但鹅膏毒肽这类毒素稳定性极强,即便经过炖煮两小时等长时间高温处理,毒性依然不会消失,食用后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谣言五:固定地点的野生蘑菇年年都能吃

野生毒蘑菇的孢子可通过风雨、动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到新区域。往年安全的采摘地点,今年可能因孢子传播长出剧毒野生蘑菇,不能仅凭过往经验就放松警惕。

图片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景区林间遇到的黄盖鹅膏。

牢记“四不原则”,拒绝“尝险

“为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面对野生蘑菇务必牢记‘四不原则’,从源头避免‘尝险’。” 潘哲提醒。

不采摘: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形态相似度高,即便专业人员也难以仅凭肉眼精准判断其是否有毒。无论在山林、草地,还是公园、小区角落,只要是野生蘑菇,都不要轻易采摘。

不购买:路边摊、非正规市场售卖的野生蘑菇,来源不明且未经专业安全检测,存在极大的中毒风险。购买蘑菇时,应选择正规超市或市场,选购人工种植的食用菌类,安全性更有保障。

不食用:家庭烹饪时,绝不能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也不要轻信他人推荐的“可食用野生蘑菇”;餐饮单位、集体食堂须严格把控食材安全,严禁采购、加工野生蘑菇,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不轻信:网络上流传的各类“鉴别毒蘑菇偏方”、民间无科学依据的“经验之谈”均不可靠。野生蘑菇的形态会受生长环境影响发生变化,依此判断极易误判,进而引发中毒风险。

误食毒蘑菇后的急救措施

潘哲说,市民若不慎误食野生毒蘑菇,且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幻觉等中毒症状,须保持冷静,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立即催吐:在神志清醒的前提下,大量饮用温盐水或清水,随后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尽可能将胃内尚未消化吸收的野生毒蘑菇及毒素排出体外,减少毒素吸收量。

及时就医:尽快前往附近的正规医院救治,切勿拖延。就医途中保持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病情。就诊时,向医生准确说明误食野生毒蘑菇的情况,包括食用时间、大致形态等。

保留样本:尽可能保留剩余的野生毒蘑菇样本,装入干净的塑料袋或容器中带到医院。这些样本能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判断中毒原因,比如明确是否为食用欧氏鹅膏、黄盖鹅膏等剧毒蘑菇所致,进而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食品安全无小事,夏秋季雨水充足,正是欧氏鹅膏、黄盖鹅膏等野生毒蘑菇的生长旺季,也是中毒高发期。”在此,潘哲特别呼吁广大市民,高度警惕野生毒蘑菇隐蔽危害,科学认识其毒性,坚决远离各类鉴别谣言,严格遵循“四不原则”。别因一时的“尝鲜”念头冒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图片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景区林间遇到的黄盖鹅膏。

我省常见剧毒野生蘑菇有三种

河北省夏秋季容易发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这主要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以及一些民众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有关。

气候适宜:夏秋季(尤其7—9月)降水集中,湿度大,气温较高,为野生毒蘑菇生长繁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温床。

地理环境:省内有山区、林地、平原,野生毒蘑菇在果园、树林等潮湿阴凉地方常见,特别是我省太行山、燕山景区夏秋季节游客较多,增加了人们接触野生毒蘑菇的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猎奇及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食用。

河北省常见的剧毒野生毒蘑菇种类主要有三种:

欧氏鹅膏:欧氏鹅膏是河北省山林间雨后常出现的剧毒野生毒蘑菇。它全身雪白,与常见食用白蘑菇极其相似,普通人难以辨别。其含有致命的鹅膏毒肽,会直接攻击肾脏引发急性肾衰竭。中毒潜伏期6—12小时,早期症状类似胃肠炎,易让人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黄盖鹅膏:黄盖鹅膏具有黄色的菌盖,较为显眼。其毒素会连环攻击肝、肾等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潜伏期常见为9—15小时,少数可延长至30小时,也有少数在6小时内发病,吃得越多,潜伏期越短。

肉褐鳞环柄菇:肉褐鳞环柄菇常隐藏于草丛或林间,外形普通却含有致命剧毒。

这些野生毒蘑菇都曾在河北省引发中毒

给家庭带来伤痛

切勿盲目“尝鲜”

编辑:吴楠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