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刘晓庆在综艺《一路繁花》中聊到“吃素”这件事时说“好多吃素的朋友都去世了”,并表示自己的一位演员朋友因为长期吃素,导致骨质流失,走路都要拄拐。2月8日,“吃素”话题因此冲上热搜。有些网友认为,吃素可以排毒养颜、身轻如燕;但也有人表示,长期素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朱加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种食物都有相应的健康益处,素食也不例外。比如,大部分素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高纤维的燕麦、糙米等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改善肠道菌群环境;素食通常脂肪含量较低,有助控制体重。不过,素食无法提供维持身体健康所需的所有营养,如果只吃素不吃肉,很容易造成关键营养素的缺乏。
素食者可以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纯素食者,即完全忌口动物类食物的人,包括禁食蛋类和奶制品;第二类为“蛋素”或“奶素”者,也就是用蛋奶替代肉食的人群。
朱加进介绍,纯素食人群往往存在更多潜在健康风险。素食中缺乏维生素B12、铁、锌和优质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素,长期纯素食会影响免疫力和生殖功能。特别是缺乏维生素B12,可对神经系统及造血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尽管有些素菜中也含有蛋白质和钙铁锌等,但与肉类相比,吸收率较低,无法形成对肉类的替代。”朱加进说。
“蛋素”或“奶素”者的饮食相对好些,但仍存在一定的营养缺失风险。比如,肉类中富含的微量元素铁等,在牛奶中含量相对较低,鸡蛋中虽然含量不低,但吸收率不高,长期蛋素或奶素也可能面临贫血等问题。
荤素搭配的饮食模式,不仅符合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还能提高饮食的口感,“全素”“全肉”都不提倡。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我国居民应每日摄入动物性食物120~200克,优选鱼、禽类等白肉,减少食用加工肉制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为保证多样性,每天最好达到5种;水果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也应多样化;谷类每天200~300克,其中粗粮类全谷物和杂豆每日摄入50~150克、坚果15~25克。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饮食选择。如确实要坚持素食,应做好针对性的营养补充。”朱加进建议,首先,非严格素食者最好避开人生“重要时期”,婴幼儿期、青春期、孕期、哺乳期、老年期都不建议纯素食;其次,素食也要确保多样性,通过各色蔬果和豆类、坚果等食物的搭配,来保证多种营养的均衡摄入;最后,纯素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D、铁等易缺乏的营养素,可通过强化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摄入。此外,素食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不均带来的问题。
朱加进最后强调,长时间膳食不平衡带来的身体损害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日常饮食不可掉以轻心。期望以营养素补充剂长期替代天然食物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款营养素补充剂能完全替代成分非常复杂的天然食物。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