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文化寻根·红色平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9 11:21:22 来源:无线石家庄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6月30日至7月3日,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组织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支小分队,赴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文化寻根·红色平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既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动实践,也是河北省首届“河北文旅一卡通”推荐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河北青年报、平山县宣传部、平山县文旅局的大力支持。

出征仪式现场。张亚妮摄

活动期间,新闻学专业小分队开展了多项实地走访:在《人民日报》旧址,队员们参观邓拓、张磐石旧居,查看当年的印报机等实物,详细了解党报在抗战时期“边打游击边出报”的编辑出版流程;走进光禄山、南滚龙沟等地,循着史料记载回溯晋察冀日报“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出刊历程;小分队专程探访平山县最后两位抗战老兵——96岁的王喜芳和101岁的王三吉,与老兵及其家属亲切交流,倾听老人在战场上救治伤员、冲锋陷阵的经历,王喜芳老人反复嘱托学生“要好好学习”;走进晋察冀画报纪念馆,通过馆内陈列的相机、影集等,系统了解沙飞等革命新闻摄影家创办画报、用镜头记录战场的历程;深入元坊村,结合调查资料与村民口述,梳理村子作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到访中山国遗址和红崖谷景区,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平山文旅融合成果。团队还创新开设公众号记录实践实时动态,产出纪录片等作品,以专业实践助力红色文化传播。

小分队合影。张华麟、张志宁摄

采访现场。金文钰摄

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分队围绕红色历史开展深度实践:在李家庄村村史馆,队员们逐件查看土地改革时期的地契文书、抗战时期的农具等展品,对照馆内文字记载,梳理出“统战工作在李家庄”的时间线,感受“统战故里”的峥嵘岁月与统战历程;还赴西柏坡、曹火星纪念馆等革命圣地,与老兵、村民深入交流,倾听他们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并同步整理成文字访谈稿,为后续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扎实的文字支撑。

队员抵达平山。江建华摄

队员参加李家庄村史馆。江建华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小分队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实践主题,用相机精准捕捉《穆桂英挂帅》这一经典剧目,重点记录“辕门外三声炮”等核心唱段的表演细节,以影像素材与相关资料作为共同支撑解析戏曲与红歌精神同源性;在曹火星纪念馆,队员们重点关注经典歌曲手稿,同时采访馆内工作人员,了解曹火星的生平故事,录制与其艺术创作过程相关的口述资料;小分队还采访了平山县文化馆馆长,详细了解“平山红”文艺小分队2400名少年与银发文艺队成员将红色经典音乐融入百姓日常,打造了“三代人音乐思政课”。平山之行,网络与新媒体小分队累计拍摄素材500分钟,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对话历史。

小分队合照。张亚妮摄

采访现场。张亚妮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小分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和非遗文化创新”,赴北庄村参观村史馆、直播基地等场所,了解了北庄村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改革的历史,见证北庄村依托红色文化底蕴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从革命老区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跨越;调研“平山八卦掌”,采访第六代传人卢顺新,了解平山八卦掌的历史渊源、拳法特点以及传承体系,并与其探讨非遗武术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此外,小分队还前往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感悟5105位烈士凝聚的革命精神。

小分队合影。当地居委会摄

参观直播基地。王佳如摄

此次“文化寻根·红色平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分队从不同视角开展实地调研,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未来,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将持续以“文化寻根”为载体,引导学子将专业所学与红色传承相结合,在实践中筑牢信仰之基,为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贡献青春力量。

“文化寻根”社会实践活动是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起已坚持开展14年,是“文化寻根•走遍河北”系列主题实践的组成部分。该活动旨在带领学生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感悟百年党史红色文化中的“魂”,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等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第二十二届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团队多次获评河北经贸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重点小分队”。

撰稿人:权悦 指导教师:邸敬存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