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穿越到西汉
去乐舞演出现场看看?
载乐载舞,好不热闹!
今天一起认识西汉彩绘乐舞俑
有人奏乐有人舞
汉代乐舞演出实录超还原
眼前的这套彩绘乐舞俑
生动地还原了汉代的一场“综艺演出”
乐舞俑共九件
有人观赏,有人侍奉
有人奏乐,有人起舞
神态各异却分工明确
先来看观赏组
其中有一位最引人注目
她体态端庄大方
两手相抱置于腹际
双膝着地,臀压长裙
跪坐着神情专注地欣赏歌舞
像是观赏乐舞的主人翁
身旁有两个侍从
一位上身半起,左手上擎
作持物提送状
另一位双手着地,俯身跪拜
像是在聆听主人的吩咐
准备随时趋前侍奉
两件陶俑面部表情善良温和
形体比例协调
生动地刻画了谦卑恭敬的侍者形象
从整体造型可以看出
汉代工匠在表现人物神情和姿态时
技艺已经相当娴熟
长袖当歌
她们跳的是什么舞?
再来看舞蹈组
四位翩翩起舞的舞俑姿态更是优美
她们脑后挽髻,长裙拖地
其中两位身着宽大的长袖衫
左臂前伸,右臂高扬
手臂端皆有小孔
从舞俑的姿势与汉代歌舞的发展状况推测
应该是“鼓舞”的动作
手臂端握着小鼓与鼓槌
因早已腐朽,故留有小孔
“鼓舞”是汉代技巧水平相当高的舞蹈形式
《淮南子·修务训》中
对鼓舞的高超技巧作了传神描写:
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
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聘驰若鹜。
另外两位舞动长袖
应该是汉代重要的舞蹈形式“袖舞”
我国古代舞蹈讲求“以手袖为容”
舞袖艺术在汉代得到发展与提高
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手”的动作
汉代乐舞百戏
堪称大型综艺表演
最后来看奏乐组
两位奏乐者皆为跪坐
一位双手捧竽,努嘴鼓腮
正在深情地吹竽
另一位双手半举在腹前
拇指和食指合拢
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拢平伸
似在抚瑟
两人神情专注
观其状如闻其声
真实还原了《诗经》里的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汉乐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高峰
以乐舞百戏为代表
还有鼓吹乐、相和歌等
汉代乐队中的乐器分为
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是钟、磬、鼓等
管乐器主要是笙、萧、笛、埙、竽、排箫等
弦乐器主要有琴、瑟、筝等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室东壁横额画像(局部),摘自《临沂汉画像石》。
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
“乐舞百戏图”画面中的乐队
就由17个人组成
包括吹、弹、打击乐者
反映了当时歌舞宴乐的生活情景
观者凝神聚目,侍者恭谨谦卑
乐者浑然忘我,舞者衣袂飞扬
西汉时期茶茗酒香扑鼻
鼓乐丝竹绕耳的宴乐场面跃然眼前
汉代“综艺演出”顺利杀青~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隋博宇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肖大贵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临沂市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总台山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