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流”博物馆“解码”文物是什么体验?
发布时间:2025-05-17 15:20:14 来源:新华社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顶流”博物馆之一,在这里“解码”文物是什么体验?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跟随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张敏,共同穿越周、秦、汉、唐等时代华章,感受文物讲解工作背后的忙碌、浪漫与幸福。

“大家仔细看,这座金碗上的动物是动态的,植物是静态的;一张一弛,彰显出古代工匠精湛的装饰技艺。”讲解完国宝级文物“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后,张敏带领游客又来到另一件唐代珍品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前。“利用重心原理,这只香囊无论怎么摆动,香盂都不会倾覆。”

张敏正在向游客讲解文物。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文物,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讲不完,忙不停,因为我们这里精品文物多,游客量大。”张敏说,“从上午八点半开馆到下午七点闭馆,这里每天都是游览旺季,我们每场讲解短则两小时,长则三小时。”张敏笑着说讲解工作确实很费鞋,讲解员们的日均步数都超过两万步,很多时候,鞋跟的底板都会被走掉。

讲解之余,张敏拿起一本《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翻阅起来。忙不停的背后,还得学不停。

“近年来,文博热越来越火爆,很多游客都是有备而来的,讲解员不能一味输出,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讲解方法。”张敏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170余万件(组)藏品,仅讲解工作的基础材料就有10万字。此外,她还要不断学习最新的考古资料、学术成果等;通过影视剧、纪录片等途径,寻找各类奇妙的混搭知识点,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让讲解更贴近游客日常生活,引起大家共鸣。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荆轲刺秦王时,秦王为何来不及拔剑?”通过一柄长达96厘米的秦剑,张敏向游客们引申出秦剑的突出特点——长。“真实的独孤信印章有26个面,要比《唐朝诡事录》中更立体。”结合热播的影视剧,张敏剖析着独孤信家族,如何深度卷入隋唐历史纷争。

“讲着讲着,就会不自觉地兴奋起来。”张敏说讲解工作的另一个体验就是有趣,“毕竟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太多了。”面对西周青铜器牛尊,张敏提醒游客注意“牛大虎小”这一特点,据此解释当时牛的社会地位;讲到秦国杜虎符时,她用“秦国大将可以调动多少兵马”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在一次次讲解中,作为当代女性的她,会特别留意唐代女性的20多种发髻形式,以及当时女性的防晒办法,在工作中收获快乐。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针对不同受众,我们要因人施讲,但都得讲得有趣,讲得有亲和力。”张敏说,“我特别喜欢与青少年互动,他们看文物的视角更有意思,也让我深受启发。”为了更贴近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她常常在家与上小学的女儿做讲解练习。“比如小朋友会问,为什么在唐代陶俑中,小动物不乱跑而是乖乖坐在马背上?我会沿着孩子的兴趣点,讲解我国动物驯养的历史。”

张敏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自2008年担任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以来,她正是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切口问题,串联起陕西这片文化厚土的历史,累计至少有12万人现场聆听过她的讲解。“讲解员是文物的解码器,我要通过故事化的表达,讲好每件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体验还有巨大的获得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她说。

张敏正在向游客讲解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17年的讲解工作中,张敏的收获是“爱上了博物馆,也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逢休假,她喜欢带孩子逛各地的博物馆,既横向感受中华文明的丰富灿烂,也纵向体会它的绵延不绝与传承创新。此外,通过文博进校园、在社区开展公益讲座等公益活动,张敏用自己生动的讲解,让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是替文物发声的人,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要用更强烈的使命感,用更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