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它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劳动志愿服务相结合,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走向新时代的艰辛历程,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是思维眼界的开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青马班的学生激动地说道。近日,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河北轨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学校特聘专家、石家庄市政府参事、历史文化学者阎国文讲授懋华讲坛之“行走中的思政课”——《感受滹太文化 坚定历史自信》,石家庄市水利局、塔元庄相关工作人员分场景助力讲解。
溯历史之源——走进东垣古城遗址公园
“你对中华文化了解多少?对燕赵文化了解多少?”阎国文教授对青马班的学生提出问题。挖掘石家庄的历史根脉,东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名。漫步在公园中,仿佛穿越时空,通过一根根矗立的书简似乎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痕迹。阎国文教授以《典籍里的东垣》形式,生动讲授东垣古城的前世今生。东垣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曾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本名垣邑。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95年,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兼并中山国,因赵国河东郡亦有垣邑,故名东垣。秦统一七国设恒山郡置东垣县,汉高祖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后,更名为真定县,希冀天下太平、真正安定、长治久安的内涵为东垣注入了灵魂,从此“真定”成为石家庄的地理标识和文化符号,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原来石家庄是一个如此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青马班学生纷纷说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通过实地考察这种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对石家庄有了更真切地认知,体会到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传承性,从而增强历史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观时代蝶变——走进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行走的大思政课”第二站来到塔元庄通富乡村示范园,其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以独一无二的“六位一体”的模式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红色+绿色+产业的多元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共享、具有城郊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我的家乡没有优势产业,原来产业振兴才是基础,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有位同学羡慕地说。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中,学生们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学生们认识到时代在不断进步,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心与支持,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了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绘生态画卷——走进滹沱河畔定西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滹沱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滹沱文明。滹沱河石家庄段全长约205公里,流经石家庄市所辖多个县(市、区)。石家庄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通过强化治理、合理布局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从而实现了从河道干涸断流到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蝶变。滹沱河体现着河流对于区域生态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以及人类在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沐浴在阳光下,置身于花海中,微风拂过,看着波光粼粼的河水,学生们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突出思政课的沉浸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多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探寻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推进乡村振兴、共享生态文明,实际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北的生动实践,此次河北轨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是“两个结合”的有益探索。并且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基本依托,通过“大师资”搭建“大平台”,运用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大协同等新思维,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课堂形式的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等十部门2022年印发),全方位提升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作者:陶辉)
编辑:吴楠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