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食付厨也为乐 踏青赏玩不愿归
发布时间:2024-03-25 16:44:4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古代农业社会,清明节正是春草萌发,万物萌生的仲春时节,最怕“躁而生火”。古人不动火、吃冷食来体现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仪式感。但他们没有辜负“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的鲜美,把乡野垄间新绿春色都藏进了餐食里。同时,在春花竞放中踏青赏玩,沿河折柳,尽情地拥抱春天。

古人选材自然,应时尝新。在《荆楚岁时记》《节序同风录》《随园食单》等古籍中,清明时节都有将艾草、青草汁水和入点心,做成糕饼等的记载。这些田垄间萌芽的新绿,后来又衍化成诸多形态:团、籺、粑、糍、糕、饼、饺、馃。用糕团果腹,以饷春天。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现在知道清明节吃得最多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南方地区普遍吃的青团、米糕、桂花糯米藕这一类糯叽叽的食物,它凉的时候也是软了,而且香糯可口。

北方清明时节温度较低,遵循不动火还相对好吃的原则,古人也有讨巧省事儿的办法。

和现代人相似,古人也讲求吃、喝俱备。牧童遥指,春城飞花,“甜酒”是必不可少的清明饮品。

任昳霏:有一本书叫《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醴酪”,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是轻微发酵的麦粥,有点像现在我们说的醪糟,就是喝一杯甜酒,或者是说相当于我们的醪糟汤圆。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除了祭祀,古人在清明时节会饮酒连句作诗唱和,也会斗草拔河放纸鸢,开展各种民俗活动。

到唐五代,诗人韦庄的词句里就有宫人在一起蹴鞠,赢的一方会得到皇帝御赐的“白打钱”的描述。春花浪漫中舞动秋千,莺啼柳绿时折枝送友,古人清明的文化习俗流传至远。

编辑:任闪

责编:孟鹏博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