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编者按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正在河北博物院举办。千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仿佛开启了穿越千年的艺术之旅。本报特邀祁海峰、颜景龙、崔强等省内画家,对此次展览部分经典画作进行解读,讲述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让人们更好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韩熙载夜宴图》被称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由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绘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宣和画谱》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其二为《五代史补》中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为顾闳中奉诏而作。顾闳中时任画院待诏,其用笔圆劲,设色工丽雅致,尤其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情意态进行刻画,形神兼备。
《韩熙载夜宴图》自右向左展开,分为赏乐、观舞、小憩、清吹、宴归五个场景,把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画面上,场景之间巧妙地运用屏风进行分割。各场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如连环画般,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赏乐”表现的是夜宴刚刚开始时,韩熙载与到访宾客倾听琵琶弹奏的场景。画面中有七男五女,从结构上看非常紧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面中主要人物比次要人物大一些。比如穿红袍的新科状元郎粲,端坐在状元左侧戴着高高纱帽、长脸美髯的主人公韩熙载。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作品中的主次关系通过人物大小比例反差体现出来。虽然弹琵琶的女子比例不大,却是“画眼”,全场人物神态各异,但每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在弹琵琶的女子身上,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美妙的音乐萦绕在房间中,主客浑然相忘。
“观舞”描绘的是脱下外袍的韩熙载双手交错击鼓,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欣赏着舞者的舞技。画中还有一位青年在打板。在这一场景中,有一位新面孔,虽然他衣服的颜色与画面背景色相似,但人物比例明显比其他人大。这位人物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他低头垂目,不看舞者,将头侧向一旁。身边那位打着节拍鼓掌的人,与他的神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与“赏乐”场景相比,“观舞”的画面结构略显松散,错落有致。一袭红衣的郎粲斜着的身体与同角度倾斜的红色的鼓,首先从色彩上给人以视觉冲击;从画面结构上,这种倾斜的角度与竖立的屏风和站立的人形成一种拉动的张力。
“小憩”中,韩熙载正在洗手,一位女子扛着琵琶,拿着笛箫,与旁边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似乎在谈论刚刚的表演,烘托出轻松的氛围。画面中,黑色的榻与红色的床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用于装饰的雅致山水花鸟画。这部分人物安排更为松散,气氛舒缓平静,画面张弛有度,富于节奏。
“清吹”部分,韩熙载已脱去礼服,着便服袒腹盘坐椅上,轻摇罗扇,神态安闲。一侍女为他打扇,扇上绘木石小景。画面中间五位穿着鲜艳长裙的乐伎在演奏,形态各不相同。把画面放大,可以看出她们吹奏时嘴的细小变化和手指弹奏起伏的姿势。画作设色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富于变化,仕女的素妆艳服与主人公的白色衣衫、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欢乐时光总是短暂的。画卷的最后描绘了“宴归”场景,主人韩熙载伫立送客,众宾朋意犹未尽。
《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结构,都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画面从第一幅的人物密集造型,到后四幅的人物错落有致,凸显了作者的主观表达。在设色上,黑、红、青、绿有节奏地在画中展开,从视觉上体现出和主题相符的节奏和张力,烘托出夜宴的氛围。点、线、面有机布局,使画面呈现出恢宏、华丽、热烈的夜宴氛围。《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呈现了鲜活生动的人物造型,还展示了当时各具特色的家具、生活器具、乐器礼器,并以山水花鸟画图示穿插其中,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服饰礼仪等提供了大量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祁海峰)
(本文作者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