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楼梦》在京迎来百场演出——青春化活化经典 时代化转译名著
发布时间:2023-09-01 16:08:56 来源:央视网

近日,刚刚获得第十三届“荷花奖”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北京迎来了第一百场演出。该剧创排两年来,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以“90后”为核心的主创团队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去解读古典文学名篇,以现代剧场美学构筑观演环境,吸引了众多“00后”、“90后”青年观众群体的追捧。

该剧用十二个主题把《红楼梦》原著串联起来,将黛玉入府、元妃省亲、宝钗扑蝶、探春远嫁、宝玉丢玉等故事,把中国古典舞用青春化的舞台方式呈现给观众。近2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剧场内持续了10多分钟的掌声与欢呼声。从首演以来的两年时间里,舞剧《红楼梦》走过了17个城市、20个剧院,超20万名观众观看过此剧。甚至有些年轻的观众跟着剧团跑了十几座城市刷了四十多遍。

舞剧《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年轻观众的追捧,源于平均年龄“85后”的年轻主创团队,扮演宝玉的黎星和扮演黛玉的李艳超都是“90后”青年舞蹈家。年轻的主创团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一古典文学巨著,多次前往江宁织造博物馆、曹府戏苑等地参观调研,并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专家解读原著,力求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重新构造《红楼梦》的艺术表达和故事讲述。

舞剧《红楼梦》编剧 崔磊:我觉得一方面是要让大家在名场面看到大家想看到的部分,也要满足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东西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创造一些新的场面,这样的话它既有熟悉的感觉,又有新颖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这一次用两个小时,我们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点青春的、崭新的,或者说我们这一代青年创作者对于经典文学这样一个现代化转译的时候,能够让观众得到一点满足感。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舞剧《红楼梦》摒弃了常规的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爱情线的传统叙事方式,而是着重刻画金陵十二钗这一青春少女们的群像,体现她们在大观园中所发生的悲欢离合。

舞剧《红楼梦》的导演兼主演黎星是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从《沙湾往事》开始,他就开始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次执导并主演《红楼梦》给了他新的创作灵感。

舞剧《红楼梦》导演、贾宝玉饰演者 黎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创作《红楼梦》的时候,我们要表达什么?后来我突然发现,《红楼梦》里有12个颜色、有12个姑娘、有12支花,是我们忘不掉的。所以我们开始从这12个女性角色入手,来说一说我们认为的《红楼梦》,所以我们这一版《红楼梦》是从12个姑娘的视角开始出发。

扮演林黛玉的李艳超和黎星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班同学,他俩从十年前合作《沙湾往事》开始,共同创作了很多经典舞剧。正是这群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年轻舞者,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

舞剧《红楼梦》林黛玉饰演者 李艳超:我觉得首先就是《红楼梦》这部作品,十二钗的性格迥异,完全不同。如果非要说十二钗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我觉得就是她们人生走到最后他们每个人面对命运,就是(命运波折)的这种方向,我觉得大家都是往悲情那个方向走,我觉得这个有可能相同。

为了寻求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舞剧《红楼梦》在舞美、服装设计等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复古风的道具与唯美的舞台设计,每一次定格,舞台画面都犹如一幅精致的古画。

舞剧《红楼梦》服装设计 李昆:就是我们通过对文化的了解,通过去参考孙温的画本,还有一些京昆戏曲的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设计感,我们把每个人划分了应该有的颜色,细节来讲的话,她们身上有很多的刺绣,那每个人的刺绣上面都是她们的那个花。

舞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显当代青年人的时代审美,在中国舞的基础上,加入了云步、水袖等戏曲元素,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诗意般地展现中国古典舞美学。在舞剧高潮段落,年轻的主创们加入了现代舞的表达,与前面十个传统篇章形成巨大的反差,给观众带来了震憾的视觉冲击:12位金钗,身穿12种颜色的长裙,背靠12把高背椅,舞台上铺满了鲜花,用花的绽放和凋零展现大观园中女子的人生百态。

舞剧《红楼梦》导演 李超:我们在提到青春、提到命运,归彼大荒白茫茫的一片雪,在我的脑海里面幻化成那一大片花,它像一个行为艺术一样,然后那十二抹颜色,最终化育到白茫茫的一片。

舞评人 伦兵:这部《红楼梦》以他(黎星)为主导,同时把民族舞和现代舞,完美结合,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比如说它那个十二金钗坐的靠背椅,那种挣脱束缚的舞蹈,其实也融入了中国佤族甩发舞的状态,它是把中国的民族舞蹈和这个现代的意识结合起来。

技术加艺术的创新表达也是原创舞剧《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舞剧《红楼梦》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出品的《国家舞台》数字剧场首部入驻剧目,观众在天桥艺术中心的CMG展区,可以通过平板电脑体验裸眼3D,通过VR眼镜观看舞剧的暖场片段,更加近距离地品味金陵十二钗的魅力。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舞剧《红楼梦》出品人 廖屹:我们这个版本的舞剧突出了“民族”两个字,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的这种美德,在这个舞剧里得以呈现,尤其是以青年艺术家的视角来呈现,所以更容易被我们的年轻观众接受。

这些年轻的创作者跳出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模式,以当代的情感和观念赋予剧中每一个人平等的人格,引发观众共鸣,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民族舞剧《红楼梦》为我们书写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编辑:任闪

责编:孟鹏博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