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鲈鱼美
发布时间:2022-12-23 19:43:02 来源:河北日报

李白《秋下荆门》诗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霜落在荆门,江畔树叶零落,那是霜降时的深秋气象,秋风里的诗人第一次出蜀,期待旅途一路平安。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李白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那诗题中的“秋”字,诗句里的荆门落木森森、秋霜扫尽秋叶的景象,让诗人眼前一空,思想却与江面一样开阔,仿佛看见天地清肃,寥廓高朗。在诗人的内心,那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名山佳水,比那里霜降时的鲈鱼肥美,更让人心驰神往。

苏辙诗云:“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写得很明确,霜降时,鲈鱼最肥美,最好吃。诗人身心的忧劳积虑,随秋而至。此时,他登南城眺望,看百草枯死,落叶纷纷,惊鸿四起,那萧瑟的景象,让他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那霜降之喜,鲈鱼肥美,是人心向往,也是诗心向往。

苏辙的哥哥苏轼曾写道:“松江之鲈,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后赤壁赋》里又说:“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清代《松江府志》记载:“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起鲈鱼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橙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并要配香菇,不仅味佳,而且色美。”这种吃法,今已失传,只留下“鲈鱼堪脍”的典故。

古人生吃鲈鱼,叫鲈鱼脍,范成大诗中的“虀”,即是以葱姜蒜韭之类的碎末,制成调料,蘸食鲜美的鲈鱼脍吃。《世说新语》里记载,西晋名士张翰,在齐王手下做事,官卑职小,不能一展抱负。秋风落叶之时,他借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辞官返乡,避免了后来被齐王株连。因此有人说,秋风起时的霜降鲈鱼脍,不只是乡情美食,更是救命佳肴。

《上海百宝》提到松江鲈鱼:“四鳃鲈的内脏不能用刀剖其腹取出丢弃,而须以竹筷从鱼口插入腹中取出,洗净后,再放还鱼腹一同烹饪,如此处理,可以不损以鲜味。”《吴兴志》也记载:“乡俗以鲈鱼为盛馔,每遇上客,新婚宴集,必设此盘钉。庖丁凌晨群立鱼肆,视所买多寡而往,裁红缕白,铺成花草鸾凤或诗句辞章,极其精巧,造齑亦甚得法。又有谈骨美……淡而有真味,昔人珍鲙至此。”可见,松江鲈味美,历来与烹饪之法密切相关。

白居易多次写到秋风中的鲈鱼,比如:“秋风一箸鲈鱼鲙,张翰摇头唤不回。”“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李时珍诗云:“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欧阳修则说:“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秋风里,荻花红了,正是鲈鱼肥美之时。

鲈鱼,也被誉为“江南第一鱼”。张翰曾作《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张翰的行为,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后,“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美,也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成为秋风里的心灵慰藉。

编辑:张春燕

责编:齐永涛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