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也
孔子说过,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古代文人感性有余,博物观念较差,科学分类概念较弱,文学作品中涉及植物往往并不像客观世界里存在的那么多。与真正的自然植物世界进行比较的话,诗词中的植物其实仍显单调。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故,出现得特别频繁的,往往会集中在一些特定植物上面。即使如此,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古诗词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之绝对数量,也已经够多的了。
本书的大致思路是,既要从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入手来谈论植物,同时也从植物角度来认识文学作品和诗人,当然,还得力所能及地注重这些植物的多样性以及科学辨别。
书的划定范围是中国古典诗词,即使仅仅是古典诗词,也过于浩瀚了,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来关注,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一网打尽……对于诗人及其作品,对于诗词中所涉植物,我只写引起我阅读兴味的,根据我的个人兴味和实际感受来决定把写作侧重点放在哪一个层面。不得不说,我的兴奋点是比较分散和随意的,这使得我写下来的这些内容更像是一份抽样调查报告,当然并不只是为了报告而报告,我希求从报告之中有所发现——文学的、哲学的、人类学的,以及人性的发现,我追求写作中的小角度大思维,写作中的自由自在与神采飞扬。
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在植物方面和诗词方面进行百科工作和科普工作,而是想展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文学心理的生成。
我并不回避学术考证,却绝没有把此书写成纯粹学术著作的意图。我更喜欢让写出来的内容全都带着私人的体温。我想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文学创作形式——比如,散文和随笔的写作——来表达我的一些个人想法。所谓个人想法,当然必须在尊重文学史实和客观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不乏以现代意识去观照古人作品的意思,难免也有一些合情合理的胡思乱想。如果这些个人想法还能让读者感到有趣,我的目的便达到了。
我只是想以植物为主角和线索来重读一下我喜欢的古代诗人而已。通过写植物来突出这个诗人,打着写植物的旗号,打着赏析古诗词的幌子,但是我写的每一篇其实最想突出的仍然是人,诗歌中的人,写作这首诗的人,我喜欢的那个诗人——无论是著名诗人还是无名氏——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创作主体。
书名《蔚然笔记》,“蔚然”一词取自“蔚然而深秀者”之语,指植物茂密葱郁,而“笔记”二字则有边读边产生想法并随手记的意味,暗示这里面很可能有相当多自由自在的想法,由发散式思维导致,而并非来自系统严密的学术式论证。副标题为“古代诗人与植物”,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我的角度偏重于诗人与植物们的关系,是的,我关注我所偏爱的诗人是怎样与植物们相亲相伴的。我想写我喜欢的诗人与那些跟他们真正相亲相伴过的植物们,是如何相互进入并渗透到对方的生命中去的。于是,我写的内容,既要关乎植物,也要关乎诗词,更要关乎人——人的存在、人的命运、人的内在精神魂魄、人的既形而下又形而上的组合,还有最终在时间中得以流传并使之进入永恒系统的那个部分,那个超越而暧昧的部分。
对于谈及不同诗人却有相同植物重复出现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形,书中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对待和处理。一是可以选择繁简有别的文字,前面出现时描述得简,再次出现时就描述得繁,反之亦然。比如对于葵以及各种叫葵的植物,在陶渊明那章写得简,到了纳兰性德那章就写得繁;关于蔓菁,在《诗经》那章简写,到了苏东坡那章就详写。还有一种方式,会根据当时语境而选择不同侧面来进行描述,比如,对于既叫川芎,又叫江离,还叫蘼芜的这种植物,在屈原那篇里紧扣主题把它当成香料植物来写,而在苏东坡那篇里则根据主题而重点强调其茎叶嫩苗被当作菜蔬时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养生价值……其他,以此类推。
面对中国历史上浩瀚的典籍,我望洋兴叹,但愿意尽力而为。
在书中,我并没有明显地进行所谓中西文化比较,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里,我一直认为不应该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而应该在世界文学、世界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宏大架构之中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为正途。我们不应该在房子里面盖房子,而应该到旷野上去盖房子。于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可能有意无意地——出于习惯——将我的关注对象带入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之中去了。
在我看来,我所写的这些诗人,他们仍然活着,以他们的作品和人格活在我们中间,我绝不把有关他们的资料当成故纸堆来对待。如果我写到的这些诗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拘囿进了某种世俗刻板印象的桎梏之中,我就要凭着感性知觉和个体思考的力量把他们解救出来,将他们唤醒,使他们复活,并且返回到被误读之前的那个应当的位置上去——这至少是我努力的方向。
书的目录基本上是按照诗人所在朝代以及在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实际上,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是从中间下手逐渐往两头写的。我第一个写的是陶渊明,接下来又写了宋朝的四位诗人、词人,然后是唐朝诗人,再然后才是其他的,最后一篇写的则是《诗经》。这个顺序约莫反映了我的个人主观趣味。
愿这本书真的如书名所示,是一本蔚然之书,甚至是一本葳蕤之书。
(《蔚然笔记——古代诗人与植物》,路也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本文为作者自序,有删节。)
编辑:张春燕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