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梓函
非遗活态传承不能仅靠财政输血,还必须通过适度创新发展来实现自主造血,方能传之久远。然而网络信息时代多样且迅速变化着的大众文娱欣赏需求,又昭示着非遗创新发展之路知易行难。
相较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音乐类非遗要打通“破局”之路,所需付出的探索与努力也许更多一些。民间音乐无形无相,无法像其他非遗类产品一样实现选材、造型、工艺等方面的革新,只能从改进表演方式这一点上来下功夫。活态传承是非遗工作者在实践中达成的共识,也是维系民间音乐“精气神”的必由之路。在文娱市场化、信息化、新媒体化的大潮中,若要保障民间音乐创新产品“不变形”“不走样”,活态传承就是最牢靠的那一块“压舱石”。
实际上,高校民间音乐专业的教学很早就开始与活态传承挂钩了,这要归结于该专业传统的采风活动。然而,时代在变革,今天仅凭传统意义上听歌、记谱等初始的采风活动,已不能满足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要求了。从另一方面来看,数码摄录技术的进步,又为活态传承另辟了蹊径,那就是“把文化生境搬到课堂上”。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便携式数码设备,把民间音乐的原始表演场景以及该乐种赖以生成、演化的原生态文化生活场景摄录下来,保存为微型纪录片,以供辅助教学之用。
因此,高校民间音乐专业需抽调精干师生,对其开展文化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引导其奔赴民间音乐流传地域,运用影视人类学摄录的方法开展新型的田野工作与采风活动。这样才有望收获大量来自民间音乐传承地的第一手影像资料,也才能切实地把民间音乐赖以生成、演化发展的文化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从而引导学生在活态传承中深入领悟、掌握民间音乐的本质精髓与艺术灵魂,逐渐实现民间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高校民间音乐专业对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最终还是要落脚在“用”上,也就是必须把非遗活态传承的成果用之于音乐文娱产业前沿,通过对民间音乐类非遗的创新发展,来促成高校民间音乐人才培养与文娱产业前沿的密切衔接。
此外,要把活态传承之“果”转化为民间音乐创新发展之“功”,根据前沿产业动态选准“点”很重要。根据近年来对京津冀演艺市场的观察,这个“点”可以考虑放在音乐剧上。近年来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北京市音乐剧观众数量较之前有较大增长。这说明,音乐剧已成为都市公众休闲文娱之新宠。然而我国音乐剧市场长久以来被诸如《猫》《歌剧院魅影》等外国经典剧目占据大比例演出份额,本土音乐剧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民族特色也不够鲜明,所以,推出特色鲜明的民族化音乐剧也成为产业前沿的内在呼唤。
对于通过采风摄录积累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的高校师生来说,可以借鉴小品的形式,首先以民间音乐传承地的人文生活场景为素材创编成微型音乐剧,投放到新媒体网络空间中接受观众的检验与反馈,在与网络空间受众不断交流过程中,探索并验证各种唱法、奏法创新的实际效果。比如,将民间音乐与戏曲唱、奏、演方法的结合,民间音乐和曲艺表演的融合,等等。上述这些理念,都可以在微型音乐剧的创、编、演过程中逐一转化为现实,并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把握其欣赏趣味,从而找准民族化微型音乐剧唱、奏方法革新的方向与路径。
综上可见,活态传承是民间音乐实现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而高等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学正可以作为桥梁有效沟通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两端。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可通过深入民间音乐传承地采风摄录来实现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进而通过民族音乐剧创新来推动民间音乐非遗的创新发展,借此推进自身人才培养机制变革,为新时期民间音乐产业化开辟新的发展之路。
编辑:张春燕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