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版新书 | 花山文艺出版社《乡村底色》:带你踏上充满泥土芬芳的乡村之旅
发布时间:2022-10-24 15:41:32 来源:河北青年网

近日,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由知名农民诗人白庆国创作的首部散文集《乡村底色》。在这部散文集中,白庆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村庄里的石磨、石碾、捶布石、布袋、犁铧等老物件,写下老木工、打铁匠、马车夫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的手艺人,写下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还原了那些自然生活之中的美好记忆。书中文章感情真挚、细节丰满、语言朴实又有诗意,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乡村和土地以及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

■白庆国拍摄的秋日村庄

白庆国是石家庄新乐人,坚持写诗三十多年,曾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获首届郭沫若诗歌奖、第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还被河北美术学院聘为研究员。

■白庆国在农家小院留影

白庆国表示:“我持续不断地书写乡村,是因为我觉得乡村是人类的根。我从小生活在乡村,对乡村的点点滴滴一清二楚。”正因为几十年来深处其中,所以白庆国在散文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十分真实可感、具体生动。比如《土地》一文中体现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后,一个农民对土地掩藏不住的深情:“当几个人手里拿着尺子、锤子、白灰面,在一块土地前丈量时,我的心就开始澎湃……抑制着激动的心情,等他们把木桩深深揳进土里,我才松了口气…… 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直至彻底看不见时,我才大声地吆喝了一声。这是我人生最痛快的一次吆喝。”

该书责编梁东方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曾经去白庆国的家乡拜访这位农民诗人。当他坐在农家院里,看到村外一望无际的庄稼,吃着树上摘的香椿、用本地井水做的豆腐时,他对白庆国散文的理解也更具体、更深刻了。他说,白庆国用朴素温暖的语言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凝结为丰富的文本。作者对土墙、卖场、牛车、树木、蒲墩等乡间寻常事物进行了深入刻画和描绘,将其献给热爱村庄与自然的人们,献给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读者。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都会被作者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好的文学不是来自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上的产物。散文集《乡村底色》是芬芳土地上结出的硕果,和沙地上的花生、红薯和西瓜一样,都是本地的特产。沙地上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红薯和西瓜养育出来的人,终将用文字反馈给这片土地。”梁东方认为,文学的要义一向是其独特性,越是某一块特定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看起来只属于这块土地的花朵果实,越是具有审美的普遍价值。这也正是白庆国散文的意义所在。

■白庆国拍摄的丰收的玉米

国内外有不少优秀的诗人既写诗歌,也写散文,他们在诗歌与散文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转换,两种文体互为浸润滋养,从而使其散文具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特色。白庆国说,在写诗的同时,他也一直在进行散文创作。在白庆国看来,散文创作与诗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三十余年大量的诗歌练习也练就了语言的简洁干净和意蕴丰富。

在《乡村底色》一书中,很多篇散文在语言上都有着诗歌的质地。比如,“明亮的月光下麦子们站得整齐,一动不动。它们各有理想,陶醉在自己美好的前程里。我仿佛听到其中一颗,‘噗嗤’笑了一声。”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充满诗性的语言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解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部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以可信的笔触白描乡村底色。他的视角是草根的高度,有时甚至低于草根,到达土地深处。他甚至把草根拔出来,带着泥土坷垃,不加任何修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粗粝,原始,野性,给人强烈的冲击感。他的散文信息量大,种子元素多,生活纹理鲜活,厚实。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字:真。”

【精彩书摘】

玉米

玉米一直跟着我们走,跟着一座村庄走。

开始玉米跟着祖父走,祖父实在走不动了,祖父就指派玉米跟着父亲走。现在,玉米跟着我走。

我喜欢玉米,玉米具有雄性的威武与壮观,一千多亩地正在生长的玉米,朝气、憨实、说一不二,根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头颅箭一样射向蓝天。既像威武雄壮的士兵, 又像坚固雄厚的围墙,包围着我们生命的村庄。

一座村庄如果没有玉米,迟早会夭折。一座只有麦子的村庄迟早会萎缩。

一棵玉米生长时,他的呼吸,关节,以及他伸展的叶子,甚至他的一声咳嗽, 都具有雄性的壮美。即使他在晚年都保持了年轻时的耿直,他绝不囫囵地度过一生,在有限的生命里,风总是一点儿一点儿拿去他的生命, 他绝不会像草叶一样自暴自弃,直到生命在阳光里发出最后一丝叹息。

一棵玉米的生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幼芽的时期就被无数的虫子拦截。那些狠毒的虫子,它们一直想替代玉米的位置,一直想做一片土地的霸主。

那些没有坏意的风,故意给玉米幼小的躯体施加压力,以便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行走得快乐。

雨滴不断地敲打着玉米稚嫩的叶子,冰雹在寻找机会。

一棵玉米生长的苦,只有玉米知道。

终于长成了小伙子,在我们村庄肥沃的田野里,终于唱出了心灵的歌。饱满、丰实,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力。

村庄骄傲了,就像一位含辛茹苦的老父亲,终于把自己的儿子辛苦养大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生命的根,是生命顽强的延续,是一个濒危生命对年轻生命的依托。无论走到哪里村庄都是底气十足的。

整个平原被玉米占领着,无论那些心怀恶意的风从哪里而来,都被玉米挡住。是玉米挡住了风,一座村庄才没有被风吹走,就连一片瓦也没有丢失。

我大爷是喜欢玉米的,没事的时候,就在玉米的身旁转悠,有时手扶一棵玉米,不停地说,呀!就是他们,就是他们一辈一辈地让我们活着。我看出了我大爷的感激,他虽然没有说出书面上的语言赞美玉米,但他脸上表现出的欣慰,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的事物能使他这样感恩,他一直对粮食充满了敬爱。

我最爱听,风经过玉米叶子时发出的哗哗声,那是玉米的语言,是玉米与风交谈。玉米在说,老伙计很久不见,到哪里散心去了。玉米知道风,风流。就故意戏弄它。风却说, 你看你们死心眼儿,站在一个地方不动,一生的时光有限何不逍遥逍遥。玉米讨厌风不守岗位,大地找的时候,不在身边。玉米一生忠于职责,无论何时唤一声,玉米都在身边。所以说只要玉米在你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月光下的玉米地是另一番景象,明亮的月光从天空洒下来,洒在玉米的头顶,一部分月光穿过玉米叶子漏在了土地上。你不是路过,你是专程来这里看玉米的,年龄大了,睡眠少了。躺着也是干消耗时间,于是你起床,披上褂子,惙惙来到玉米地里。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了,每年你都看两次月光下的玉米地,你心里觉得舒坦。尽管那些玉米不如白天分明,一片轻雾笼罩着整个玉米地,可是你就从这片朦胧中感觉到,哪棵玉米睡着了,哪棵玉米还醒着,哪棵玉米做梦了,哪棵玉米在梦里走远了。有时两棵玉米实在不困了,就说起话来,悄悄地说,像两个妇女拉家常。有时故意似的不说话,谁也不说,整个平原一片安宁。只有月光安静地照着,这时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摇动玉米。并说,醒醒,醒醒。下雨了。玉米们“扑哧” 一声笑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睡着,他们只是怀着一颗童心游戏呢。

朋友,认识一棵玉米了吗? 了解一棵玉米吧,记住一棵玉米吧,记住了一棵玉米就是记住了一座村庄,也许你就出生在有玉米的那个村庄里,你的父母也许还健在,他们就在一棵玉米旁劳作,他们劳动时不时地想起你,时常把你看成一棵玉米,抚摸你、叮嘱你, 祝福你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活幸福。

朋友,记住一棵玉米, 遥望一棵玉米, 一生你都不会吃亏。

编辑:王珊

责编:齐永涛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