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
白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露本透明,缘何曰“白”?有一句“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的老话,也许就是“白露”一词的由来。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季属五行中的金,这个季节的代表颜色是白色,所以便将秋天的露水叫作“白露”了。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个时候,到了夜里,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早晨太阳光照射到草叶上,露珠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更让人体悟到富含诗意的“白露”之美名了。
白露,是我比较喜欢的节气,不仅因为它有着诗一般耐人寻味的名字,更因为白露至,秋高气爽、天气渐凉,令人心旷神怡。从节气上看,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而实际上,立秋之秋、处暑之秋都还挣扎在“秋老虎”的燥热之下,只有白露时节,我们才能感受到秋天那天高气爽的愉悦。
白露,不只是天气转凉的象征,还浸透了洁白如玉的优美意境。当我们走进白露,自然就想起《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优美诗句。而白露,又多么像诗中那美丽的伊人,让人心仪!
白露,画一样美。当我沉浸在诗情画意里的白露,自然就想起杜甫“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的诗句,展开了一幅美好的秋景图:清晨,圆圆的、晶莹的、洁白的露珠凝结在柑橘的果实上,马蹄疾踏之处,它们纷纷碎散。园圃打开了,果蔬和园外的石头、树木连到一处,舟船离开渡口,行驶进小溪、河流中。倚靠着几案,看鱼儿游来游去,多么逍遥快乐。掉头返回,打马扬鞭,栖息的鸟儿急急飞起。在一条条幽静的小路上,可以看到丰收的秋天是多么美丽。想到此,不仅吟咏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怎会不为那洁白的露落到铺展的碧绿荷叶上,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的景象而沉醉!
这一滴滴洁白的露,最能滋润和激发诗人的情感。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左思说:“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陶渊明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李白说:“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孙頠说:“露含疏月净,光与晓烟浮”;羊士谔说:“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这真是节到白露,洁白的露与浓郁的诗,两相缠绕,诗是一个绕也绕不开的令人心动的话题。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满腔的思乡之情,成为至今吟咏的经典名句。
此刻,我的一颗迷恋白露的心,从诗间走向民间,我看到节俗里的味道也是围着白露的“白”在缭绕。在南方,白露茶、白露酒,一柔一刚,演绎白露饮中之美。还有,这时节南方人还要采“十样白”或“三样白”(白色的补品中草药),作配料做出各种美味佳品。而北方,主要以白露鸡最为出名,“白露鸡”是一道汤菜,鸡肉软嫩,汤味香醇,因其颜色洁白素雅,喻“露凝而白也”,故名。
白露又临近,杜甫那首《月夜忆舍弟》的诗,也让我想起去年白露节回老家,正赶上家弟忙碌摘收棉花的情景,那真是“白露满地白皑皑,棉花地里人如海”。那个白露节我是在似云的棉朵间度过的,中午家弟到附近店铺买来各种好吃食,亲人聚在一起,吃得别有一番滋味。
其实,对农人来说,白露更是一首厚重的诗,演绎着这个节令收获播种的变奏曲。(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