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原创儿童剧《甪端》,将于9月3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首演。该剧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之间,因为一场“是否应该参与网络展示”的争论而展开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原本静穆庄重的故宫文物在剧中变身为一个个可爱有趣、性格各异的人物,让文物在舞台上真正“活”起来。(8月24日《北京青年报》)
甪端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寄寓人们的美好愿望。故宫首部原创儿童剧用甪端挑大梁,带领故宫文物家族成员,以儿童视角讲故宫故事,这是故宫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例证。
儿童剧赋予文物以新生命。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们凝聚着过去,连接着未来,具有“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以开发数字展厅、综艺节目、文创产品等方式,增强文物展览的互动性,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持续激发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热情。
而打造儿童剧,无疑是文物及其历史文化传播更新鲜的方式。儿童剧即使是大人演出,也要求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活泼明快的情节、热闹轻松的气氛,向观众剖析严肃主题,使其感受美的熏陶。如果说开发数字展厅、综艺节目、文创产品等是让文物“活”起来,打造儿童剧则是让文物变得更“活”、更立体,这样的文化传播比其他方式更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文物又能赋予儿童剧以新内容。在我国,儿童剧已具有深厚的观众基础,不过,不少剧目仍停留于改编传统故事、国外经典童话,原创性不足。随着欣赏水平提高,观众对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秀剧目的匮乏、内容的空洞和雷同等问题,又让儿童剧市场走向萧条。如何创作更多新鲜的原创剧目?像故宫那样采用“儿童剧+文物”的方式,让“文物”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此外,据报道,今年清明假期,由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我们是秦俑》连续多日在西安上演。该剧以兵马俑、鎏金走龙、汉竹简、唐三彩仕女俑等陕西代表性文物为主角,讲述了在深夜“25点”,博物馆文物复活后发生的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自2019年创排后,此剧的演出足迹遍布北京、成都、西安、青岛、杭州、厦门等地,被评为“兼具童趣与深度,用好了陕西的文化富矿”。期待故宫首部原创儿童剧《甪端》,也能收获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社会关注。
期待有更多儿童剧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业内有“儿童剧不是儿戏”之说,体现在儿童剧上,创作者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放过历史知识上的任何细节。借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话来说,优秀的儿童剧的作用远不止于一场文艺演出,要充分发挥传播正能量、引领价值观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