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栾书罍(栾书缶、栾书瓿)
在先秦典籍中,一些人物轶事写得十分精彩,他们的言行影响着文化的进程、国势的兴衰,其中有些人物与石家庄大有渊源,他们有的是能臣、有的是勇将、有的是文豪……翻阅他们的故事,仿佛回到了那个百家争鸣又纷争不断的时代,看个人能力如何撬动历史的车轮。
栾书封栾邑
栾邑(今石家庄市栾城区西南),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书封邑。《通志·氏族略三》载:“栾氏,姬姓,晋靖侯孙栾宾食邑,赵州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栾城是其地,以邑为氏。”
栾书,也称栾武子,春秋中期晋国大夫、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约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73年)。
据史料记载,栾书是晋国的一员勇将,善于用兵,多次带兵攻打敌国或者救援友国,在帮助晋国巩固联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栾书升任下军主将,在鞍(今山东济南)大败齐国。晋景公赞扬他,但栾书却说:“这都是因为将士们拼死而战才取得大胜,我没有出什么力。”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栾书升任中军主帅,并得食邑于栾,故称栾伯。
春秋时期青铜器栾书罍也称栾书缶、栾书瓿,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5行40字,内容记载栾书伐郑、攻楚的功绩。
《左传·成公六年》载:“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栾书率兵去援助被楚国攻打的郑国,但是遇到了楚国撤兵,他计划转去攻打蔡国,众大臣纷纷赞成,只有三人反对,但是栾书采纳了反对意见,带兵返回晋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少数服从多数,他说:“善钧,从众。”意思是如果面对的都是好事,才要服从多数,因为好事是大众的主张。可见,栾书是一位果敢有主见的将领。
就是这样一位果敢的将领,认为当时的晋厉公没有道德、宠信奸佞,于是他联合中行偃等人弑君另立。《左传·成公十八年》载:“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之后,他们拥立公子周为君,是为晋悼公。
栾书死后葬于栾邑。今栾城区有栾书冢,俗称栾武台,上建栾书庙。
乐氏家族与灵寿
乐羊,生卒年不详,魏文侯时期的大将。
《战国策》记载“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乐羊食之。”乐羊攻打中山时,包围中山国三年之久,中山武公把他的儿子乐舒杀死,煮成肉酱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帐幕下面,把整杯肉酱都吃完了,对使者说:“承蒙你们的君主赠送肉羹,破城之日面谢。我们军中也有大锅大鼎,正等着你们的君主,不知他的肉味如何?”使者回去报告。中山武公怕城破被辱,就逃跑了。乐羊于是攻下中山国都,大获全胜。
《史记·乐毅列传》载“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灵寿作为乐羊的封邑,他的子孙后来一直长居于此。多年以后,他的家族中又出了一个人才,就是乐毅。
乐毅,字永霸,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为他撰写了《乐毅列传》。
据《史记·乐毅列传》载,乐毅的出仕并不顺利。在乐毅的时代,灵寿已经是赵国的领地。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显赫一时的赵武灵王被围困饿死在沙丘宫。赵国严重内乱,使乐毅失去了在赵国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他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在魏国,他听说燕昭王招贤纳士,以图强国,正好魏国派他作为使者出使燕国,燕昭王礼贤下士,隆重地接待他。他深感燕昭王是一位爱惜人才、抱负远大的君主,就留在了燕国。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从此,乐毅才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乐毅率领燕国军队去攻打齐国,连下七十座城池,“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史记·乐毅列传》)。可惜燕昭王去世,其子继位成为燕惠王。燕惠王和乐毅不和,乐毅只好逃回赵国。于是“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也就是说,赵国用重视乐毅的方式来警示燕国、齐国,可见其声名之盛。
燕惠王很快就后悔了,派人来向乐毅道歉,乐毅不计前嫌写了封长信给燕惠王表明心迹,之后“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以其战功成为燕赵和平使者,一时传为佳话。乐毅的那封信表现了他坦荡宽阔的胸襟,司马迁评价他:“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这两人读了那封信,都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可见其感人肺腑。
《史记》中还记载着多年以后,汉高祖刘邦经过原来赵国属地,问那里的人:“乐毅有后代吗?”有人回答:“有个乐叔。”刘邦就封他为乐卿,封号华成君。这位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
李悝治理中山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是战国初期主张法治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其事迹散见于《史记·魏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和《韩非子》等典籍中。许多学者认为史籍中同一时期的李克,就是李悝。
李悝和石家庄的渊源始于魏灭中山时期。《韩非子·外储说》中,翟璜说:“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这是魏文侯灭中山国之后,先后以太子击、太子挚为中山君,要选拔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辅佐太子治理中山,魏国上卿翟璜(即翟黄、翟触)推荐了李悝。李悝在治理中山期间,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魏国文化带到中山,对促进中山之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魏文侯选择国相时向李悝征求意见:“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意思是,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我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再三要求,李悝又回答:“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兴,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就是说,要考察一个人,你要看他和什么人亲近,富贵或者发达的时候他选择办什么事,困难或者贫苦时看他如何作为,这样你就能考察出这个人的才能。李悝明知道这样考察的结果不利于翟璜,而翟璜对他有举荐之恩,他还是这样不偏不倚地裁断,并且之后毫不隐瞒地告诉了翟璜。在他的一番解释下,翟璜也有所感悟,于是“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悝生前曾多有著述,《汉书·艺文志》中曾收录有一些李悝的著作,其中法家类《李子》32篇,儒家类《李克》7篇;而兵权谋家《李子》10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但以上3种著作内容早已亡佚,仅在魏晋或隋唐时有零简残篇传世,如《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一些学者分析为李悝所著。
蔺相如建北九门
战国时期赵国与中山国各有一座九门。中山国的九门在今石家庄市藁城区九门村,赵国的九门在今新河县北。大概在赵灭中山之后,改称中山国的九门为北九门。北九门大城是赵国名臣蔺相如所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城北九门大城。”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蔺相如率赵军伐齐,至平邑(今魏县附近)罢兵。同时,赵国建北九门大城(今藁城区九门)。建造北九门大城,就是为了加强与齐国边境地区的城垣防御体系。
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城元氏,县上原。”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赵国创建元氏城(今元氏县故城村),并置上原县(今元氏县西)。可见元氏一名也是由来已久的。
李牧肥垒抗秦
春秋时期的赵国大将李牧,也曾在今石家庄藁城区,领导过一场著名的抗秦之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为赵国戍边十余年,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令匈奴单于闻风丧胆。在赵国危难之时,他受命南下拒秦,日夜兼程,在肥垒(今藁城区城子村)安营布阵,与秦军决战于滹沱河畔。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大将桓齮率秦军深入赵国后方,出井陉,越太行,攻赤丽(今藁城区丽阳村)、宜安(今藁城区宜安村)。赵国君臣惊恐,赵王迁急令李牧从防御匈奴的北部边境率师南下,抵御秦军。
李牧沉着应战,侧翼迂回,大败秦军。这一战,使秦军遭到攻赵以来最惨重的失败。李牧因军功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29年,秦国多次发兵攻赵,而李牧固守井陉天险,强硬地拒秦于太行以西,使秦灭赵的图谋一再失败。最后,秦王嬴政只能用离间计蛊惑赵王迁,“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这位昏庸的赵王,悄悄派人来到井陉,逮捕并杀害了名将李牧,秦国很快消灭了赵国。(记者 石雅彬)
(参考文献:《左传》《战国策》《史记》《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