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伦理关系的转变和农民现代道德意识的成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道德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大量农民冲破地缘关系的限制,以“离土”或“离乡”的形式从事市场化、职业化的新型生产劳动,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和人伦秩序受到冲击,人际交往的范围、原则都产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根植于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安土重农、惧怕变革等保守意识逐渐削弱,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道德观念逐步生成并日渐成长。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农民公德素质的提高。40年来,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农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广泛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的影响以及一些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活动大大减少,乡村公共环境、社会秩序的变化有目共睹,农民的公共秩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理性消费意识、和谐包容意识不断提升。
乡村传统伦理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复杂化使得乡村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加凸显。值得关注的是,某一区域的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伦理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汲取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的现代伦理观念,同时不能忽略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地域伦理文化的独特资源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乡村风俗、礼仪和村规民约为形式的地方性伦理文化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乡村春晚、道德讲堂等独具特色的道德建设载体和道德教化形式,乡村伦理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