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讲好石家庄故事——你所不知道的石家庄”优秀短文征集活动,旨在更好地挖掘石家庄发展新成就,普及石家庄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石家庄本土文化,加强本土文化认同,树立本土文化自信,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家乡石家庄,共同讲述石家庄的故事。无线石家庄APP陆续刊登部分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赵州古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四:佛文化与禅茶文化
文/杨利波
提起禅茶文化不能不提及赵州柏林寺,提起禅茶文化的源祖,不能不提及赵州柏林寺的大德高僧从谂(shěn)禅师。
赵州柏林寺始创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是佛教传人中国后,我国北方建造年代较早的佛寺之一,初唐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于武德六年(623年),专程慕名来赵州观音院(后称柏林寺)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时间达半载有余。
赵州禅师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八十岁时移居观音院,驻锡凡四十年,一百二十岁去世,后人称他为赵州古佛。在从谂禅师之前,禅是禅,茶是茶,禅文化是禅文化,茶文化是茶文化,互不相干,是从谂禅师将禅文化与茶文化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禅茶一味”,以茶为载体,演释禅意,以禅意体会茶味,禅茶一味的主旨是以禅意演练茶艺,由茶艺进升茶道,于茶道证悟禅道。现存世的《赵州禅师语录》就佐证了从谂大师的禅茶思想,大师在观音院传法,每多即景发凡多以赵州事物指示,在传禅中往往有话语机锋(机锋:佛教禅宗指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语句),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公案原指公府判断是非的案牍,佛教禅宗认为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可以用来判断是非迷悟,故借用),启悟了当时的众多禅僧。特别是三呼“吃茶去”至今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赵州禅师的僧徒弟子遍布南北,玄言布于天下,称“赵州门风”或“赵州禅”,随着这一公案的不断拓展和发扬光大,禅文化和茶文化结为一体,逐渐形成禅茶文化。可以这样说,禅茶文化的原创始祖是从谂大师,让禅与茶结缘形成禅茶文化的“根”在赵州柏林禅寺。
吃茶去是赵州禅师的一则著名公案,也是李唐以后丛林(丛林亦称“禅林”,佛教僧众聚居的寺院,因比丘和合一处,有如众木相倚成林,故名)中津津乐道的美谈。
据《景德录》卷十所载,赵州从谂禅师在南泉和尚那里彻悟以后,曾杖锡云游,“芒鞋踏破岭头云”,直至晚年方驻锡赵州观音院。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参学,从谂禅师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其僧云:“到过”。从谂禅师说:“吃茶去”。那僧去后,从谂禅师又问另一位禅僧:“到过这里没有?”这位新到的禅僧说:“不曾到”。从谂禅师同样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便疑惑不解,他问从谂禅师:“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 从谂禅师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从谂禅师说:“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这则公案的缘起。
陀罗尼经幢现在俗称石塔,历史上是开元寺遗址,位于南大街,赵州陀罗尼经幢自1038年落成,比元天历三年即公元1330年柏林寺建成真际禅师宝塔早近300年。石塔四面八稜,周围镌陀罗尼经文,祖传虞世南书。
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通高16.44米,由幢座、幢身和幢顶宝珠三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最下面是一层正方形束腰式台基,基础坚实,稳定牢固;束腰刻有莲花、石柱、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等雕像,姿态各异,生动自然。
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雕刻形似庙宇殿堂的房屋,还有仙山、宝塔、长廊、佛像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并峭立八座须弥山峰,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等,俨然仙境。在古代,柏林禅寺和开元寺被称为东院西院。
西林寺,在赵县西五里宋村,李左车墓就坐落于西林寺遗址上。西林寺的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惟留一座孤寂而残破的元代六角砖塔,默对苍穹。当年雕梁画栋的殿堂楼阁、妙相庄严的造像以及碑碣林立、香火缭绕、法音绕梁的场景,已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湮灭。
作者单位:赵县政协
注:该文由石家庄市社科院从“讲好石家庄故事——你所不知道的石家庄”优秀短文征集作品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