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讲好石家庄故事——你所不知道的石家庄”优秀短文征集活动,旨在更好地挖掘石家庄发展新成就,普及石家庄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石家庄本土文化,加强本土文化认同,树立本土文化自信,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家乡石家庄,共同讲述石家庄的故事。无线石家庄APP将陆续刊登部分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深泽教育遗海拾珍
文/赵兰葛
学院兴盛 科举众望
书院的教育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代,清代臻于鼎盛。雍正朝以后实施“兴建书院,兴学育才”的文教政策;鸦片战争以后,书院制度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被废除。深泽县元、明、清书院教育史和民国、新中国时期教育史如遗落在海滩上的珠贝,串缀成链依然光芒璀璨。
元至正乙酉(1344年),在深泽县东固罗村,乡人杜儒建乐善书院,顺帝闻而义之,擢为教授,赐以兹名。
1691年陈奕禧在城隍庙东创香泉书院,1711年陈雅琛改乔山书院,1761年仲周霈改为滋阳书院,1803年萧泗水复名香泉书院,1859年许忠重修香泉书院。
1903年,深泽县单级师范在北极台成立,知县孙毓秀兼任督办,校长康灵岩,每年招生一个班(50人)。1904年,知县将香泉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简称“北高等”(县城内小学处),此为深泽县第一高等小学校。1906年,深泽遵当时清政府令,设“劝学所”,负责全县兴办新学堂事宜。
在周边各县中,深泽书院成立时间较早,影响大,成为其它县市的楷模。康熙六十年(1721),王植中进士,幼曾蒙学于书院。王植、王模、王棫三兄弟“联科获隽”;北中山宋鋿、宋锋兄弟相继中进士。深泽小邑于直隶乃至全国名声大噪。学习之风,重儒之风日重,深泽各大街道赐名的牌坊林立。
王宅新辈出 义捐创新学
1911年,县单级师范更名为师范讲习所,李景波任所长。
清直隶总督袁(世凯)奏:“深泽县绅士,提举衔、候选州同王仁度,候选训导王孝箴,在县城公立初等小学堂一所,各捐园地二十亩,各值银一千两,作为常年经费,又捐现银二百两,为修理学堂之用,请准,将王仁度奖给四品衔,王孝箴奖给光禄寺署正衔,以昭激劝。”初小学堂位于王宅南院(现公安局院内)。
1912年,深泽在县学创办两等(初等、高等)女子学校,开深泽女子教育之先例。1914年,王孝箴捐地50余亩,王仁度捐款,创办了深泽县城厢公立高等小学,简称“南高等”,深泽县中学前身,位置在现处。校长王济周;王丕扬(1889-1961,字眉庵,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任董事长,兼任古汉文和英语教师。抗日战争时停办,共毕业高小班26个,师范班3个。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优,远近闻名,周边各县学生慕名而来。学校课程比较齐全、正规,一门课一个教师,课程设语文、算术、地理、历史、美术、英语、音乐、德育。教师大部分都是保定二师毕业的,学生全部在校住宿,食堂学生自己管理,每个班推选代表轮流管理。
该校附设初小9处,分设在城内、西关、东关、南关等村庄。全县小学94所,其中高等2所,初高等4所,初等88所。
“南高等”南关初小分校更名为“城关社中”(城关联中),校址在南关村东庄。1994年迁移至北苑路,即现在的深泽镇中学。
1926年深泽学校有:1所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在北极台庙址;2所国民学校(南高等、北高等)。1936年6月,博野、安国、蠡县、安平、深泽五县的师范合并为联合师范;开办四存中学深泽分校。
通过使用《平民千字课》进行平民教育运动,初级教程1200个汉字,具备读懂简单书籍、写信的能力。小学阶段又划分为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年。1923年促教局改为教育局。1923-1928年间,高小学生的年花费30元。初等小学教师的平均年薪90元,高等小学的大约150元。每位教师教授8-10门不同的课程,每周授课时间约为30-34小时。
1905年,南营民德小学成立,学绅王谔士、王曼甫慨于救国济时,移出宅舍数间创设蒙养学堂。1923年南营村王玉彬创建私办公助的民德高小;1925年,谷文南创建河町高小。后期相继创办铁杆、西古罗高小;女子师范学校。
1925年,共产党员王子益、许卜五、侯文质分别在河町高小和南营民德高小、深泽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员。他们3人在南营民德高小建立了深泽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1927年,创建了中共深泽县委,王子益任第一任县委书记。教育界成为县委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1935年,全县小学112所,在校生总计4880人,教职工110人。
烽火不辍教 曙光育新人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县长弃城南逃,全县学校被迫停课,教育机构瘫痪。1938年,深泽县第一届抗日政府成立,设立教育科。是年5月,深泽县教职工抗日联合会成立,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登记甄别,并动员任教,全县学校先后复课。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深泽县城,成立伪教育科,开办日伪学校,进行殖民主义教育。10月,深泽县“教建会”扩建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建会”)。在各村开办“平民夜校”,发展农民教育。教育科长孙志平亲自组织人员编写抗日课本,并秘密分发到各校。
1942年,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学校解散,在残酷的斗争中,教师闫志兴、吕树荣、康运涛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名载入史册。
1943年,深泽县的学校数也恢复到“五一”扫荡前的规模。
1945年6月6日,深泽县全境解放。全县恢复和新建完小13所,初小87所,在校生13379名,教师264人。
1947年3月,解放战争爆发,全县各学校坚持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土地革命斗争服务;直至新中国成立,学校培育的人才为新社会建设不懈地努力工作,为新中国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贡献。
铁戟磨沙,史海钩沉,史简册页已残,为还原历史真相,搜罗诸书,弥补残页。深泽的教育史这串珠宝始终在整个深泽文化发展史中熠熠生辉,照耀着厚重的史册,流淌着深泽独有的文化血脉。
(作者:赵兰葛 单位:深泽县一杰图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