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肱重地扶燕阙,貔虎雄关控太行。
——题记
图一 井陉西口之旧关城楼
3
“襟喉燕赵古称雄,回斡羊肠一径通。”(清·沈兆霖)井陉古道连接冀晋,因为地形险要、位置重要,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古路两端的路口就是井陉口,占据了井陉口,就等于扼住了井陉古道的咽喉。
历史上关于“井陉口”的最早记载就是《史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背水之战”。
关于韩信背水之战,《史记》中有生动的描写,既写出了井陉古道的奇险雄伟,也写出韩信的智勇双全,战场范围波及今天石家庄西南部的井陉、鹿泉、元氏、高邑、赞皇等地,双方投入兵力达三十万之多,成为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范例。关于战争的轨迹,《井陉县志》总纂梁建楼先生曾经专门研究过并写进了县志。公元前204年,韩信打败了魏王豹、俘获代相夏悦,挥师从山西阏与(今和顺)经井陉西口,进入井陉古道,背水设阵,诱敌深入、暗出奇兵,因赵军主帅成安军陈余不听李左车建议,被韩信追至元氏、高邑、赞皇一带,“军败鄗下,身死泜上。”最后在赞皇槐水岸边被斩杀。
井陉关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儿?我请教过河北省文物专家孟繁峰先生,他曾对井陉古道进行过考察。井陉盆地处于太行山的断裂带上,它就像莲花座儿一样,有好几个关口。贯通东西口的古道是连通晋冀之间的大道或者官道,除大道外,太行山内还有若干“间道”,即小路,比如井陉西南口、南口、北口等,地理位置都很重要,从军事意义上来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出于战争需要,也在此筑城设关。这些关和位于官道上的井陉关相互呼应,是广义上的井陉关,也可理解为是井陉关的附关。
图二 井陉古道示意图
井陉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特别是在诸侯割据、天下动乱纷争时,往往有重兵把守。但什么时间开始修建“关”城,目前不太清楚。在沿途考察了旧关、固关、娘子关和土门关后,我似乎感觉到井陉关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古道天险,军事要地,先有兵士把守,后来演变成安营扎寨,再后来筑城设关,常年驻军,扼守交通要道。
一般来说,战争年代出于军事需要,会注重关隘的建设。一旦战争和解就会马放南山、铸剑为犁。反之,战争风云如起,统治者就会再修关城,井陉关的建设也是这个道理。历史上的井陉关,就是围绕井陉古道的东西两口建设的。根据政权更替和战争需要,关口不断移动和修建。对于它们之间的沿革更替,史书上没有清晰的记载。我认真学习研究了谭启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大体看来,先秦时称井陉塞,秦汉时称井陉口,北朝至隋时称井陉关,唐朝时期分别称井陉故关和土门关(井陉口),五代和宋辽金时,政治中心发生变化,在井陉西口一带设承天军(寨),元明清时代,井陉关指的就是今天的旧关和固关了。
图三 井陉西口之固关城楼
4
井陉关最早指的就是今天的旧关。旧关位于古道的险要之处井陉西口(亦称西南口),这里不仅是是冀晋之间的咽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处于太行山自高向低的下坡处,军事作用更为突出。但究竟何年何月在此筑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魏北朝时代,由于战争频繁、民族纷争、王朝更替,统治者便在此筑城设关。估计在北朝后期,由于东魏和北齐的政治中心东移,为保证河北、山西的畅通,此关可能废弃不用,这一点可从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得到证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三“广阳县”条中记载:井陉故关在县(按:广阳县,今平定县)东北八十里。李吉甫是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他称井陉关为“井陉故关”,而称“土门口”为“井陉关”。至少说明到了唐代,位于西口的井陉关已经被位于东口的土门关代替了。
到了明代,不甘心失败的蒙古残余势力,经常袭扰大明王朝。他们沿太行山南下至井陉故关,因为年久失修,蒙古差点攻破关口。为此,明正统二年(1437)明朝曾对关城进行修缮。后来鉴于此处不是太理想,又西移十里,选择了地形更为险要的地方构筑新关。
长期以来,这里就叫故关,位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在石太铁路未建成之前,这里是通往京城的大道。在明朝嘉靖年间关口西移建立固关后,这里就被叫作旧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晋冀两省间公路交通的要冲。正因为此,每次开展重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它都首当其冲,比如在修307国道时把北天门城楼拆掉,修建石太高速时又把其余的建筑拆掉了。目前旧关的老建筑都已不存在,只留存一个后人修建的关门楼。
从旧关沿苇旧线到娘子关,中间就是古道上最为艰险的道路--俗称“九公里坡”,民间也叫关沟,就是指从旧关到娘子关的山路,原来就是无名小路,主要是便于两关之间联系。这一路段可说是真正的盘山公路,弯多、坡陡、路窄,有一年我从山西回河北路过此地,曾遇堵车四小时。
近年来,山西省平定县对此路段进行了整修,扩建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道路比以前畅通多了。站在坡岭上远望九公里坡山路,真是无限苍茫、感慨万千。历史上在井陉发生的战争很多,从秦汉之际的背水之战,到近代的百团大战,一次次战役战斗,就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太行之山何崔嵬,岩幽谷隐藏风雷。”(明·石珤)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仿佛看到夜景下、山谷中、绵河畔,方圆百里的战场上,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杀声震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古道沿途各村都在开发旅游、挖掘历史文化故事,那历史的鼓角好像仍在山谷中回荡。(未完待续)
图四 井陉西口之井陉故关(旧关)
图五 平定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路标
图六 平定太行一号公路之“九公里坡”
作者简介
岩石,历史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