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糖的获得很容易了,大家担心吃的糖太多。而几个世纪之前,在多数人还要面临温饱问题的时代,甜却是很奢侈的味道。想想七八十年代,我们还为能吃到大白兔奶糖而欢欣鼓舞半天呢。
在中国,南方人曾因吃的太咸而被嘲笑,这种情况直到明清之后才有改善,南方才慢慢变甜。
宋代之前,糖的消费还是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以都城。此时,相对荒芜的南方吃糖很少,却需要大量的食盐用于腌渍保存食物。这种习惯延续至今,也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饱受京城上流社会的嘲笑。元代南方人到京城做官,经常携带盐腌风干的鸡,北方人便嘲笑他们是“腊鸡”;明代湖广人常以咸鱼干下饭,京城人又称呼这些南方同僚是“咸鱼”。
明清两代,中国蔗糖产业的中心是福建和广东,之后又有四川、台湾。这些区域因为接近糖产地,糖更加易得,价格也更低廉。
制糖作坊
这就不难理解南方人爱吃甜了,但是为什么喜欢咸月饼呢?这要从食物的用途和地位讲起了。
从满足生活的需求上看,我们可以把食物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人们越愿意投入奢侈性的原料:1,满足生存需求的基本饮食;2,满足口味调剂需求的日常小吃;3,满足特定习俗和仪式需求的节庆食物。
比如说咸甜党争论激烈的豆腐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豆腐脑往往属于2类,也就是满足口味调剂需求的日常小吃。它的原料应该廉价、易得,同时又带来基本饮食之外的口味享受。于是,在糖相对易得的南方,人们选择了在豆腐脑里面加糖;而糖相对昂贵的北方,人们则在里面加咸味的、用少量黄花、木耳、酱油、淀粉调配而成的卤。
而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节庆食物,有祭祀、仪式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这类节日食物中,人们会投入更多平时舍不得消费的奢侈性原材料。
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广东地区,这些奢侈性的原料中有更多的肉类食物,平均水平比北方地区更高。
南方咸辣月饼
说到底就是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糖”在南方更易得,而“肉”相对奢侈一点,而月饼是节庆食品,肯定要和平时不同,彰显隆重。吃多了甜味的南方就把月饼做成了咸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