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这几句曾经在朋友圈疯传的“鸡汤”,你一定不陌生,不过,你知道它们其实出自一位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之手吗?
1.大师也爱煲鸡汤
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是“段子手”和“鸡汤体”的重镇,如果民国也有微信,那么艺术大师丰子恺的朋友圈里,除了漫画,最多的一定是鸡汤,而且有可能是每篇都有配图的鸡汤……
不信?朵朵就随便列举几条给你看看~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
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
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
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
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
你得为自己负责。
虽然现在被灌多了鸡汤,再读起来可能会有丝丝尴尬,但当初,我们也都是转发大军中的一员,确确实实被这些“鸡汤”触动过。
而写下这些的丰子恺,当然更是真真切切的用这些话勉励过自己。
2.他的画
“片片的落英, 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可能许多人在欣赏画展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艺术”有点儿难懂,但丰子恺的作品一定不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
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能把他的画看个明明白白,因为他对观众实在非常“友好”。
质朴、亲切、温暖、易懂。
《冬日可爱》
他的画铺洒在民间,售价便宜,谁都可以买上一张,老上海弄堂里的理发店、澡堂、小饭馆……随处可见这样的小画儿。
《三杯不记主人谁》
他画的,全是普通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平凡事: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娃娃捉迷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间的百般形态。
丰子恺和孩子在一起
他的画里还极有“童趣”,总是喜欢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成人的世界,他说: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世间事物的真相,
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丰子恺曾经画了一副名为《乡村学校的音乐课》的画,画中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而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
于是便有报刊说:丰子恺“不要脸”!
《乡村学校的音乐课》
但是这幅作品,却得到世界大文豪泰戈尔的高度评价,泰戈尔曾对丰子恺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食物的精神即可。你的老师这几幅画,就是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
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俞平伯(散文家、红学家)有一句话评价丰子恺,妙绝了:
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3.从两位老师那里
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
丰子恺这种亲切、可爱又质朴的风格,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他自幼温情的成长环境。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于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丰氏是当地有名的诗书礼仪之家,祖上第七代以下代代都是太学生。
作为同辈中唯一一个男孩,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温情之中,养成了温柔悲悯的性情,表现在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极重的两位老师——夏丏尊和李叔同。
在夏丏尊的影响下,丰子恺开始爱上写作;
而另一位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则让他与绘画和音乐结缘。
《弘一大师遗像》
李叔同在中国近代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朵朵也发过一篇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文章(点击这里复习~)
李叔同曾对他说:
你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任教,
没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以此为业。
这句赞扬对年仅17岁的丰子恺,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影响,他说:
李先生这句话,确定了我一生。
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时,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的关口。
毕业以后,丰子恺留在上海任教,他很快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下定决心去国外深造,在日本,他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十个月深造结束后,便火速赶回上海,继续做起老师。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作为留日派,丰子恺原本应该和师父李叔同一道,开创印象派中国分部,然而抗战让中国大乱,他只好背井离乡,逃亡大后方。
抗日战争期间, 他一路疲于奔命,也一路坚持用画笔勾勒战时百态。
那时由于后方物资短缺,又没有固定的居所,像油画这种材料昂贵、耗时极长的形式显然不合适了。
于是丰子恺想出用毛笔漫画来做宣传画,不仅材料易得,而且便于登报,这也成为他画作的一大特色。
《慈母已无头》
▲
“空袭也,炸弹向谁投?
怀里娇儿犹索乳,
眼前慈母已无头,血泪相和流。”
《念佛不忘救国》
▲
弘一大师在世时,晚年正值抗日战争。
他于1941年给泉州大开元寺,
写了一幅字: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今天天气好!》
▲
抗日战争时期,
在大后方有一个时期,
几乎每天都有空袭警报。
有高山上的预报球挂起来了,
一天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可是,只要是下雨天,
飞机就不会来炸人。
所以,遇到下雨天,
人们彼此都要庆贺:“今天天气好!”
4.右手持画才,左手持文才
我们熟悉的是丰子恺的画,也许会忘记了,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丰子恺的许多著作
他曾将著名的日本小说《源氏物语》译为中文;曾完成过《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大批艺术教育著作;孩子们可能会更熟悉,因为他的《白鹅》、《给我的孩子们》等不少文章,还入选了中小学生的课本……
但他最为动人的,还要数他一篇篇散文了。
他在《阿难》中写自己的孩子: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阿难!你我的情缘并不淡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无所谓你我了。”
他将对刚出世的孩子抱以最大的温情,看到胸部的跳动,了然阿难已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他在《怀李叔同先生》写他的老师: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
在丰子恺先生的文字里,我们跟随他一起重温旧岁月:少年丧父,求学、学画的艰苦,与李叔同、夏丏尊的交游,养家育儿的欢乐与苦痛,日军入侵后辗转躲避战乱的艰辛……
丰子恺的命运并不算平顺,但他却始终以乐观、慈悲的心态看待世界,1975年9月15日,他终因癌症医治无效,在文革的冤屈中,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77岁。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必须面对的困境,然而能在不断被毁坏的事物上,建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哪怕它是微小的,却代表着人无法被摧毁的意志。
最后,想用大师一段不算被人过于熟知的“鸡汤”结束这篇文章:
珍重自己,珍重当下,珍重活着本身。
祸福无常,荣辱亦如是。
既能在荣辱兴衰中安然度过;
又能在平凡质朴中自在而活。
才真正算是无宠不惊过一生。(大观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