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刘友恒:千年古城里的“寻宝人”
发布时间:2017-11-21 09:05:51 来源:

土生土长的正定人刘友恒,在正定文保所工作了34个年头,2005年退休以后,仍在关注着正定文物保护。无论是早年做讲解员,还是后来骑车跑遍正定各乡镇去普查、收集、登记文物,或是对每座古建殿堂的登记,枯燥地做一些馆藏文物的整理,做了一辈子文物工作的她觉得,这不单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责任。也正是因为她的一双慧眼,一些尘封日久的文物才为世人所熟知。她也由此成了千年古城里的“寻宝人”。

与正定文物相伴30多年

正定刘友恒:千年古城里的“寻宝人”

“穿梭在正定的街巷中,我总有一种和历史对话以及遍地都是宝贝的感觉。”67岁的刘友恒是正定县文保所的一名退休干部,干了一辈子文物工作,她如此描述着自己的家乡。

其实,刘友恒和文物结缘实属偶然。那年,刘友恒22岁,正定县搞工业展览会,她在展览会上做讲解员。后来,隆兴寺需要讲解员,她被抽调到正定县文保所,后来又到文物组分管文物。“当时,我们十几个人,什么都干。讲解,文物征集、普查等,我都做过。后来,单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分工比较细了,我就主管文物这一块儿,管过库房,也管过资料室。”

在“什么都管”的工作中,刘友恒的文物知识慢慢积累起来。“其实,上学的时候就对文史比较偏好,好不容易接触到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业务学习上自己也抓得比较紧。”刘友恒说,她刚到文保所时,也不知道从哪里做起,发现有上下两册的《隆兴寺志》,就想着先对隆兴寺做一个基本了解,晚上没事就开始抄写,历时几个月终于完整地抄写了一遍。

后来,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科学技术档案,刘友恒骑自行车跑遍正定各乡镇,去普查、收集、登记文物,对正定的文物烂熟于心。“在文物普查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我对隆兴寺、开元寺、文庙等的碑刻资料、图文资料、历年大事记等都做了整理。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我在文保所工作了34个年头,退休了仍觉意犹未尽。”2005年退休以后,刘友恒说,她仍关注着正定文物保护工作,“上班的时候忙忙碌碌,差不多整个正定都跑遍了,可是只能在业余时间写一些东西。”作为本土文物工作者,她觉得,正定的历史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汇,里面的内容太多了,需要静下心来挖掘。

退休后继续做“寻宝人”

“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开始细细挖掘正定的碑刻文化,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刘友恒说,把正定碑刻里的故事说出来,这是一个大工程,“好在我的文物情结也影响了亲友们,他们经常给我提供线索。”

2014年,刘友恒从女儿处得知,隆兴寺的龙腾苑内有几块带着雕饰的残石,她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刘友恒经过实地观察,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对这些残石有些模糊的记忆,再仔细一琢磨,突然间就想了起来:“这不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所拍的照片上的东西吗?!”刘友恒说,当时她特别激动,立即找到照片资料与残石进行比对,最终确认这些残石就是开元寺法船殿的石须弥座,是“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

至今,回想起那个过程,刘友恒仍兴奋不已,“开元寺是正定县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其正殿法船殿始建于唐代早期。1933年,梁思成在法船殿里留下的照片显示,殿内有一尊大型石质须弥座。”

不幸的是,1966年,法船殿及殿内佛像被损毁,法船殿不复存在。在随后的岁月里,人们都以为这座建筑已经彻底消失,谁料会在隆兴寺里发现该须弥座的残石?

“开元寺的法船殿不简单。唐代时,开元寺与隆兴寺地位相当,都是官寺,官方大型法事活动都在这两座寺庙中举行。”刘友恒说,退休前整理档案资料时,她曾找到过1965年拍的照片和一些简短的文字资料,却始终没有发现关于法船殿的实物资料,所以当发现须弥座残石时,她特别兴奋。

“从退休到现在,我又做了12年的文物搜集工作。其实,人们把我称作寻宝人,我更愿意理解为挖掘文物的内涵。”刘友恒说,“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正定的文物似乎永远挖掘不尽。”

“发现”果亲王和正定有缘

正定刘友恒:千年古城里的“寻宝人”

刘友恒在古碑前讲述果亲王允礼与正定的故事。

11月17日,在正定隆兴寺内,刘友恒笑言,寻宝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隆兴寺的果亲王允礼碑,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碑刻中的故事。

“2015年,电视剧《甄嬛传》热播。剧中,果亲王允礼英俊潇洒、文武兼备,备受观众喜爱。”刘友恒突然想到,在正定隆兴寺这座皇家寺院中,就藏有一通果亲王撰书的七言古诗碑刻啊!

在隆兴寺摩尼殿后东北角处,《果亲王行次正定隆兴寺碑》映入眼帘——碑刻通高331厘米,其中碑身高197厘米、宽73厘米,青石雕制,螭首鳌座。

“……滹沱折旋晋冀来,飞腾沃荡势奔迅。巨浸河北此称首,弥漫浩淼平如镜……”刘友恒说,果亲王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正定古郡地理、滹沱水势变化及隆兴古刹内大悲菩萨金容宝相和先皇御碑的雄姿与威严。

当时看到这块碑刻,刘友恒马上想到,电视剧《甄嬛传》热播,果亲王诗作碑刻或许是个宣传正定的好机会!她马上翻阅了一些资料,查证果亲王为何在正定隆兴寺写了这首诗。

原来,清雍正年间,朝廷命果亲王允礼到四川公干。在去四川途中,允礼路过正定,在隆兴寺行宫住宿,便把途中看到的正定地理形胜、滹沱巨川的自然景观以及隆兴寺人文景观写成了七言古诗,并于1734年由工匠刻成石碑立了起来。

刘友恒说,其实,《隆兴寺志》中一直有碑文抄录,碑也早就立在隆兴寺中,只是一直没人关注。《甄嬛传》播出后,她对这块碑进行了“再发现”并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慕名来看允礼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希望更多人关注正定古城

2015年,刘友恒还考证了有关“真定路府学曾建墨史堂”的记载。

“正定南城门修缮施工,于古城的瓮城墙基处发现了一方刻石,不仅解开了正定府学金代石刻的去向之谜,也为研究我国墨文化增添了实物资料。”刘友恒说,她除了和文物打交道,似乎真的没有别的爱好了。不过说是爱好,她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所以在退休后,她还发表了有关正定文物的论文40余篇。

如今,在刘友恒的影响下,她的家人也都成了半个“文物人”。今年夏天,刘友恒的老伴路过正在施工的镇州北街,恰巧看到工人们挖出一块“石头”,隐约看到上面有一个“敕”字。这可是象征着皇权的字!刘友恒的老伴吃惊不已。“他赶紧给我打来电话,我立刻就赶了过去。”刘友恒说,这块“石头”正是乾隆皇帝御书的残石匾额。

如今,这块匾收藏在隆兴寺内,匾高80厘米、残宽155厘米,匾心现存“敕修崇因(因字存半)”三个半字,崇字上方钤字“乾隆御笔”方印。

“以后如果精气神儿还允许,我还会乐此不疲。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古城正定需要更多人关注,古城保护的使命需要代代传承。”刘友恒感慨道,近年来,正定启动了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程,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围绕“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精心打造“古城古韵、自在正定”,推动正定全域旅游,打造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还需要更多文物人一代代的坚守,才能让古城及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

(燕赵都市报 )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