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秋风吹过,满街落叶飘飞。不知不觉间,一年四季已经过去了三个。秋风过耳,木叶凋零,蒹葭变色,北雁南飞。就像魏文帝曹丕说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正是这阵阵秋风,吹走了南归雁,吹开了黄花,吹落了黄叶,吹乱了整个秋天。黄花黄叶都是秋的象征。在历代诗人笔下,它们都被赋予了感情色彩,成为沧桑世事的写照。描写黄花的诗人有很多,其中胆量最大的可能得属黄巢了。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君民末世自乖离,空诩贤才无用处。这位落第的秀才一怒之下反出长安,登高一呼,带领几十万人马,把坐拥天下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搅了个七零八落。最后,还是出身起义军的朱温亲手送了唐朝的终。俗语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看来这句话在黄巢这里要打个问号了。 说罢胆量,再说名气。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的名头可谓响当当,他也写过黄花词: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对着明日黄花,蝴蝶是不是发愁呢?恐怕谁也不知道。但这几个字引出了一个成语:明日黄花。后来,这个成语又被以讹传讹变成了“昨日黄花”。如果苏学士活到今天,看到后人的糟改,估计比蝴蝶还要愁了。 其实,苏东坡还真有一段关于黄花的趣闻。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写了一个故事。翰林学士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主人的书房里发现一首未完篇的七言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颇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压在砚台底下,不辞而别。
王安石回来见到续诗,心想苏轼年轻识浅,应该让他长长见识。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与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不禁大吃一惊,方知菊花也有落瓣的一种。 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苏轼的被贬黄州和菊花无关,和诗歌有关。这里面牵涉到有名的“乌台诗案”,兹不赘述。后来,拜贤明的皇太后所赐,苏先生才死中得活。以此推断,估计苏轼当时也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一枚吧。 说罢黄花再说黄叶。耳熟能详的首先就是这首王子安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意境。作者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属于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王勃“山山黄叶飞”写的是野外秋景,更有那在自家园林悲秋伤怀的,其中自然少不了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西风飒飒,黄叶萧萧;幽寂的小院、紧闭的疏窗、沉思的往事,似血的残阳,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作者痛失爱人后的落寞与凄凉。从人们的喜好上看,秋天不比春天。春天的世界生机勃发,令人踌躇满志;秋天则是万物萧索,让人容易落寞感伤。其实,这都是人受到自然节序的影响而发生的心境改变。实际上,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四季只是无穷无尽轮回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正像李后主所慨叹的:春花秋月几时了,往事知多少?等到秋花开尽、秋叶落完,秋天也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了。正是:
秋霜易散秋草肥,秋空脉脉秋云飞。最是秋情入秋影,秋花秋叶送秋归。
(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