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甲骨文在3000多年后重见天日,结局却令人唏嘘
发布时间:2017-11-11 11:34:29 来源:

很难将他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学者,他是国家重臣,是收藏大家,同时也是爱国将领。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让民族文化不至于断绝……

为了未来

保存过去

中国“甲骨文之父”

王 懿 荣

1

烟台市北马镇古现村的国道旁,

有一片农田,

人们在不足一亩的山地上,

种了几陇花生,几沟菜花,

有风吹过时,能闻到一股老旧的味道。

这里曾经是一个家族的墓园,

埋葬着中国的甲骨文之父——“东怪”王懿荣

王懿荣故居

清·道光二十五年,

王懿荣出生于福山古现镇东村。

命运在这个孩子身上,

同时赋予了时代的诅咒和历史的使命。

五年前,英国的坚船利炮

悍然叩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

四年后,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因罪

被遣戍新疆,并抄没家产。

王懿荣像

家道中落,国势衰颓,

但绵延世泽的家学背景

和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不会因为家族和国家的动荡而被阻断。

王氏家族世代官宦、书香不歇,

先后出了六翰林、二十四进士、

五十八举人和三百多名秀才。

受家学影响,

王懿荣从青年时代起,

便对金石学抱有极大的兴趣。

王懿荣书法作品

十七岁时,

他开始撰写金石学专著

《南北朝存石目》。

当时四五十岁的学问家,

碰到看不懂的字,破不了的题,

甚至还要来找他请教。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学渊源,

上天才选择由他来背负这样的使命。

2

说起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

你可能并不陌生。

故事里的王懿荣生了病,

需要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

在买药的过程中,

他发现有人在药材上刻了字,

这位金石学家立刻敏锐的察觉到

这应该就是金文的前身——甲骨文。

龙骨

于是,

王懿荣跑到购买龙骨的

宣武门菜市口达仁堂,

询问这些龙骨的来历,

老板不肯说。

事后,他只好吩咐家人

到北京各大药房,

拣带字的龙骨买回,

花费巨资收集了1500枚甲骨

然而这一版本细究下去却漏洞百出,

这样一小段一小段的龙骨

真的能看清上面的文字吗?

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会亲自去买药吗?

何况,在当时的菜市口,

根本就没有达仁堂这家药铺。

老北京菜市口旧影

至于历史究竟如何,

我们可以从王懿荣的儿子

所记载的《古董录》中得知一二。

现实少了几分传奇,

多了一些注定。

3

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

当地农民种了不少无花果树,

就在打无花果的时候,

村里人偶然发现了甲骨。

正巧,一位商人范寿轩听闻此事,

便收集了一部分刻字的甲骨。

殷墟甲骨

可是范老板把甲骨拿在手中,

却不了解这些神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于是他前往天津,

找到了王襄孟广慧两位老师。

王襄是当时天津著名的金石学家,

而孟广慧则是一代书法大家,

二位都是当时天津极具影响力的名流。

两位老师本就对甲骨很感兴趣,

但是,苦于手头没钱,

所以他们告诉范老板

这有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古简,

并且鼓励他到王懿荣家中试一试。

王懿荣在北京的住所 锡拉胡同11号

这一年是1899年

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年

王懿荣由此率先敲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大门,

也将中国信史提前了整整1700年。

然而命运只给了他与甲骨结识的机缘,

却没给他将这一研究继续下去的时间。

4

光绪26年,

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不到一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临危受命,执掌兵权。

国子监

其实整件事

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一样简单。

事实是:

王懿荣因为才华出众,

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于是经常让他在自己的画上面题字,

这本是极大的恩宠,

但王懿荣却并不领情。

他生性耿直,

当时正值强敌来犯,

慈禧太后却还在纠结60大寿的布置。

几次上书之后,

王懿荣终于触怒了慈禧,

被降职为京师团练大臣。

类比如今,

就好像是让北京大学的校长

去当北京市的城防总司令。

慈禧像

使一介书生来抵抗八国联军的枪炮,

本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何况分到他手上的兵,

只有区区一千多人,

不是散兵游勇,就是老弱病残。

而他面临的,

是一个将被八国联军

攻打的风雨飘摇的北京城。

这盘棋上,他们都是博弈者的弃子。

可在王懿荣心里,

此时还不到可以放弃的时候…

他奔走各县,积极联络、多方筹措,

甚至统一起义和团的力量,

来共同抵御这场

自大清开国以来从面临过的外患。

希望能给这座古老的北京城

多留出一点时间。

圆明园

8月14日,

八国联军攻开了东便门,

王懿荣率领一众残兵坚守到凌晨。

第二日一早,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消息传到军中,

自知使命已经完成,

王懿荣对妻子说出:“吾可以死矣!

并用楷书在纸上写下绝命词:

主忧臣辱, 主辱臣死。

于止之其所止, 此为近之。

他先吞金与铜钱,未果,

接着饮药服毒,仍未绝,

最终投入庭院井中,身死。

随后他的夫人和长媳也相继投井,

这一年,王懿荣56岁,

王氏一族举家殉国。

很难将王懿荣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学者,

他是国家重臣,是收藏大家,

同时也是爱国将领。

甚至可以说,

他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

无数民族英雄们的一个剪影。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王懿荣这样的人

才让民族文化不至于断绝。

激励着后来者们

“为了未来,保存过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朵朵推荐

相关博物馆

1、中国文字博物馆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