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老北京南站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最后几天,作者拍摄的候车室。该候车室建于1986年,当时站名为永定门火车站。1988年改为北京南站。
北京现在有五个火车站,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和北京站。五个车站外形不同,风格迥异。“站龄”最大的当属北京南站,追溯它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早年的马家堡火车站和后来的永定门火车站。
很多学者认为,北京南站的前身就是清末修建的马家堡火车站,但也有学者认为,北京南站所在位置与当年马家堡火车站的站台有一定的距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管北京南站的前身是否为马家堡火车站,可以肯定的是,马家堡火车站与北京南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北京南站有确切记载的“前身”——永定门火车站,正是由马家堡火车站演化而来。
马家堡火车站诞生于大清王朝末年的风雨飘摇之际,注定命运多舛。建站伊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才在永定门西南3公里的马家堡村村北,修建了一座窄轨火车站,即马家堡火车站。它由英国人监制,因此车站是一座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马家堡火车站是按照客货两用设计,承担着京汉、京沈铁路上的运输业务。
1898年为便于人们乘车,英国人在车站北边的凉水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取代了原来的土桥。因桥是用水泥又是洋人所修,当地百姓俗称为“洋桥”。自此,洋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马家堡火车站建成后,德国西门子公司于1899年修建了从永定门至马家堡一条长约7.5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1900年四五月间义和团运动兴起,因马家堡火车站为英国人修建,马家堡火车站及英国人居住的小洋楼遭到义和团焚毁,史称“洋楼台事件”。与此同时,有轨电车也被砸烂,轨道被拆掉。
这之后马家堡火车站虽经修复,并于1902年接待过西逃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但随着前门东西车站的相继建成,马家堡火车站风光不再。此后,在马家堡火车站北边一公里处,新修的京汉、京沈宽轨铁路旁,建了临时停车站,后来更名为永定门火车站。这是永定门火车站的第一次迁址。
1959年1月,北京火车站开始修建。在修建北京站期间,为缓解运输压力,人们在老永定门火车站西边一公里处的彭庄村修建了新的永定门车站。1958年新的永定门车站投入使用,次年老永定门火车站被拆除。这是永定门车站的第二次迁址。当初在彭庄修建新永定门火车站是作为临时车站使用,设计寿命仅为10年,没想到,彭庄村的永定门火车站竟然超期服役了38年(共用了48年)。
永定门火车站自1958年建成后,一直担负着多条干支线的旅客到发和中转业务,特别是各线各次慢车的终到、始发和路过作业。所以,在京城人们的眼里永定门车站是个“慢车站”。
对于永定门火车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我刚刚走入社会,下乡插队到京郊东南边缘一个叫“刘掌儿”(小刘各庄)的小村儿。每月一次几天的探亲假,我都要从“刘掌儿”向北步行八里土路,到达安定车站坐火车到永定门车站,回到家中。假期过后,再从永定门车站上车,原路返回。每次返回“刘掌儿”村时,我们这些“插青”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阵“今日离京何日还”的惆怅。
那时,北京电力机车已经普及,北京火车站几乎都是电力机车。而永定门火车站使用还是蒸汽机车。机车车头排出的浓烟常常把车站周围的树木、建构筑物染上一层黑灰色,只有雨后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的容颜。
返城后,因工作的原因,我常到天津、唐山等地出差,与永定门车站又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交道。那时的永定门车站更显得破败,环顾车站内外的陈旧与混乱,感觉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一条坑洼不平的道路上孤独的踯躅前行。
由于永定门火车站建站之初就被确定为临时车站,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车站几乎就没有升级改造。只是在1986年,在站前广场的西北端,修建了一个钢铁大棚架式的第二候车室,这也是当时永定门火车站最大的一次改造。1988年,铁路部门将永定门站更名为北京南站。
2006年5月9日晚,最后一列火车——北京南开往乌海西的2141次旅客列车从南站开出后,老北京南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那一晚,北京南站的所有职工都来到站台,与老南站告别。
2008年8月1日,新南站在老南站西南约500米的地方拔地而起。这是永安门车站的第三次迁址,也是北京南站的华丽转身,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坐在高大宽敞的候车大厅里,人感到无比惬意,随之而来的还有无尽的遐思。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