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欢喜冤家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09 10:58:20 来源:

大家都爱看欢喜冤家

我为了写今天这篇文章,等这部剧已经等了很久了。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原型是冯唐的《北京北京》。和大部分人一样,我对男女主角演技没太多好感。不过这对CP之间的感情逻辑,却是一件很有意思甚至很有深度的事情。

虽然张一山和女二号的戏份也很多,但和本文要说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暂且略过。单说张一山和周冬雨,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线剧情:一对青年男女互怼最后怼出了感情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似仇人的男生女生往往更容易走到一起?而且,似乎当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之后,他们会爱的比一般情侣更深,更久。

其实除了《十里春风不如你》,还有很多电影,也遵循着这个套路。比如《杀死比尔》,《史密斯夫妇》,《美女与野兽》等等......

编剧一般都是很通人性的。之所以这样写故事,当然是因为这样的情节有张力,即便观众已经猜到结局,还是愿意看下去。

既然大家都这么爱写也这么爱看这个套路,那么在这个约定俗成的逻辑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规律,不然观众们怎么会在这里面找到共鸣呢。

一个反直觉的现象

美国的社会学家阿伦森在很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你会更加喜欢那些一开始对你评价差后来对你评价好的人。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

你有没有哪个好朋友或是恋人和你相遇的初期对你不怎么搭理,甚至互相不爽,但是因为某个事件,在某个际遇下,你们突然的,一瞬间的交了心,成为了闺蜜,兄弟,恋人?

我们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人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或者从高冷突然转向热情,给人的印象都会十分深刻。

在几十年前,并没有什么高效的统计工具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所以阿伦森和他的搭档林德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他发现的这条规律。

阿伦森与林德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他们两的助手,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这个实验具体有四种情境:

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否定———对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

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有意思的部分来了,研究者问所有被试有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让被试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第一组的得分是+6.42,

第二组的得分是+2.52,

第三组的得分是+7.67,

第四组的得分是+0.87。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最有意思的部分并不是“先抑后扬”会让人感觉很好,而是“先抑后扬”比“一直表扬”让人感觉还要好。这就是为什么周冬雨和张一山一开始互相看不爽,但是只要一个“支点”的出现,两个人就能立刻握手言和,而且还爱得死去活来。这就是男女之间以及人际吸引之间的“增减原则”。

超级售货员的秘密

还记的我们开篇讲到的那个故事吗,一般的售货员是先把糖加的满满的,然后再拿掉一些。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顾客心里也会不舒服。而超级售货员她是先给买糖的人装少一点的糖,这样一开始顾客心里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是她后来又加上一些,这样顾客心里就会觉得这个售货员对他很好。反过来,他对这个售货员的印象也就好起来了。

男欢女爱也是一样,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我们对这样的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好话的人来得多些。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

情场高手们就是要使种“得”与“失”达到平衡。交往中,一个人的脸和个性对交往影响很大。这些特点使对方决定了是否进行交往,以及交往中的融合程度。但不可否定,人的主观意识,比如对一个人的评价好与坏,对一个人的态度热或冷,在两个人走到一起的过程中起着隐晦但重要的作用。

这里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体验和主观评价的。(凤凰网)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