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大荒在济南有两处故居,一座位于济南大明湖畔秋柳园街25号,可惜已被拆毁。另一处位于曲水亭街8号,座落于曲水河东岸,一处古朴的瓦舍四合小院,名曰“曲水书巢”。路大荒在这里读书著学,度过了他后半生的30余年,他是我国蒲学研究的拓荒者,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传世经典《聊斋志异》。
许多读者以为路大荒是济南人,其实他和蒲松龄一样,是淄博人,他是杰出的聊斋学研究学者,还精于书画、金石、版本目录学,在众多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路大荒一生历经坎坷,却矢志不移,他访书辑书,学风严谨,正气凛然。 路大荒出生于一个殷实的书香门第,这一时期的淄川,民间有许多关于蒲氏的异闻趣事和传说,路先生的叔叔路宗辙就特别爱给孩子们讲《聊斋》故事,从小耳濡目染,路大荒对《聊斋》产生了极大兴趣。上学后启蒙老师蒲国政是蒲松龄的同族后裔,这位老师喜欢给学生讲蒲松龄轶事以及《聊斋志异》的渊源。再后来,路大荒转入县城名儒王东生所办的私塾求学,王老师家有不少《聊斋志异》抄本和《蒲松龄诗集》手稿本。两任老师的熏陶对于路大荒以后研究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私塾毕业了,路大荒就读于淄川高等小学堂,1912年进周村私立政法专门学校学习,加入同盟会,次年任县公署司书生,两年后回淄川城内小学任教。1916年5月,路大荒在周村参加反袁护国军,积极投身民主革命,之后,他考入周村的私立政法专科学校成为一名警察,随之出任县保卫团团长。1929年,路大荒任淄川县立体育场场长,后改任县民众教育馆体育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搜求蒲松龄遗书,先后得到淄川天山阁主人王敬铸辑佚的《聊斋遗文》、《聊斋套色画册》和《般阳诗萃》等珍本书籍。继而又搜集到同治乙巳抄本《聊斋志异》原本和《四六文集》。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据说,路先生见到此书,欣喜若狂,倾其所有购买。他在文章中回忆:“然在文号会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 1932年,路大荒先生撰写了《蒲柳泉先生年谱》。又先后在《国闻日报》、《华北日报》、《大公报》上接连发表《蒲柳泉先生年谱考证》、《蒲松龄先生遗著补考》、《蒲柳泉先生故乡访书日记》等重要蒲学研究文章。1935年日本出版了他注释的《聊斋外书·磨难曲》。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由他主持编辑的《聊斋全集》,该书收文290余篇,诗350余首,俚曲10种。 1937年淄川沦陷,路大荒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日军得知他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先生辗转护书,将文稿藏于表弟高金庸家的墙壁之中,为了躲开日本人的追逃,1938年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民舍内,继续访书,进行蒲松龄著作的收集。 1939年初至1945年,路大荒生活拮据,依靠做家教艰难度日。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但囊中羞涩,只好想方设法把它借回家,连夜在灯下抄录下来。后来迫于生计,路先生不得已又以卖画和贩卖古董为生。在这段时间里,他与画家黄宾虹、溥心畲、关有声等结识为友。黄宾虹为他曲水亭边的房子题名为“曲水书巢”。
1939年,高金庸将全部蒲氏遗书带来济南,路先生开始了整理工作。巨著《蒲松龄集》就是在他的“曲水书巢”,伴着泉水和灯火写出来的,其中收集蒲松龄文稿共123.8万字,比1936年的《聊斋全集》多了整整60多万字,是蒲学著作出版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的蒲松龄诗文全集,它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奠定了蒲学研究的基础。
1946年9月,路大荒到山东省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1948年济南解放,被任命为山东省图书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副馆长,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在周扬和王统照的支持下,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与陶钝、严薇青等人一起,深入淄川等民间间乡土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并修葺整理蒲氏故居。
这一时期,先生又深入山东各地研究古籍版本,并在1961年去宁阳专访了藏书大家黄恩彤旧藏。后来又为省图收集了《毕自严遗稿》、《毕伯阳奏稿》等珍贵古籍,完成了王献唐先生和山东省图书馆的历史夙愿。如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所列的毕自严文稿有十种,大半为路大荒先生的心血所得。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蒲松龄集》,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他还把毕生心血所得《聊斋文集手稿》都捐献给了国家,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得到相对完整的保存,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王统照先生称赞他道:“人间尚有聊斋稿,合征先生绝妙词。”
1972年6月6日,路大荒在济南逝世,葬于郎茂山下。藏书家张景栻称誉他说:“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梁漱溟则为其撰写了墓志铭,盛赞他为“留仙知己,永垂竹帛”。
大明湖畔,曲水亭边,听汩汩泉声,看垂柳依依,踏着青石板路,凝望那座青砖灰瓦的安静小院,恍惚间时光倒流,先生正伏案疾书,风骨清影,胸怀日月。(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