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是一种“修行”
发布时间:2017-04-27 09:35:41 来源:

4月24日,“造字鼻祖”仓颉的故乡河南鲁山县举办了首届世界汉字节。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汉字,而汉字的书写,也蕴含了我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从九宫格里端正的书写中,我们学到“规矩”;从越简单的字越难写的感悟中,我们学到极简至难、极简至美;从书写中,我们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学会了“修行”。

《“上”、“大”、“人”——最早最美的书写》

文/蒋勋

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九宫格。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地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 ;“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名字的书写,使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 “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動”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名字的汉字书写,使学龄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 “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在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难的书写;少到只有一根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画。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签名签得太多,签得太流熟,其实是会心虚的。每次签名流熟到了自己心虚的时候,回家就想静坐,从水注里舀一小勺水,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散开,离开溪水很久很久的石头仿佛忽然唤起了在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润的记忆。

我开始磨墨,松烟一层一层在水中散开,最细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的黑。每一次磨墨,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才是心境上的踏实。

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仿佛一一复活了过来。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也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以清楚知道养分输送到了哪里。

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

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可以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

在这本《汉字书法之美》的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回想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

(本文为蒋勋所作《汉字书法之美》一书序言)

仓颉 · 其人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他广泛搜集鸟兽、山川等形貌、民间图画等,并加以搜集、整理,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被尊为“造字圣人”。

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

你了解吗?

大篆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甲骨文”出现。商周时代,出现了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广义的大篆,即包括甲骨、金文、石鼓文等。

如今通常所说的大篆又叫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起于西周晚年,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以石鼓文为代表。

△石鼓文拓本

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轮廓、笔划、结构逐渐开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隶书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起源于战国,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后来的各种书体由隶书派生而来。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书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

△汉隶代表《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拓本。《曹全碑》为记述汉初曹全及其家世的纪念碑,撰文者不详。

楷书

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始于汉末,两晋南北朝勃兴,以王羲之为代表,至唐代达到鼎盛,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各显其个性体貌。楷书通行至今,长盛不衰。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就是楷书。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

△赵孟頫《胆巴碑》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

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今草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后汉张芝,唐代张旭、怀素是草书代表人物。

△三国吴国皇象所书《急就章》,章草代表作

△张旭《肚痛贴》,狂草代表作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萌发于东汉,成行于魏晋,东晋产生了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唐代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王羲之《兰亭集序》

△苏东坡行楷《金刚经》

(央视新闻)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