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0.1毫米毛竹上刻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7-04-26 09:47:24 来源:

徐文静最近获评省级传承人。 张可 摄

徐文静的作品。


毛竹表皮的厚度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张办公用纸。在徐文静眼中,却是个“宽阔”空间。手中刻刀在其中跳跃,可以演绎名家书法,再现花鸟鱼虫的灵动,甚至表现云雾山水的朦胧。这是各类竹刻中,技、艺至高的“留青竹刻”,可上溯唐代。日前她从常州来到南京,展示“刀功”。今后在南博非遗馆的“大师工坊”,徐家的竹刻大师们,也将轮流到场献艺。通讯员王美诗 记者 张可

用刀细致

父女3人3年完成《道德经》

所谓“留青”,就是留下竹子的表皮。刀锋只能施加在皮上,竹茎纤维作为画面的“背景”,必须丝毫不差。稍越过雷池一步,则前功尽弃。这种竹雕还力求“一刀到位”,从线条的完整、流畅,到整幅画面的神韵,均取决于此。“如果力道中断,两刀刻一条线,就明显凌乱。”徐文静说,竹子忠实地外现雕刻者的水平,不会遮掩任何瑕疵。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一间“大师工坊”,现在用作留青竹刻的展示厅。主打的“巨作”,则是徐文静与父亲、妹妹,合力雕成的全篇赵孟頫小楷版《道德经》。他们把竹料裁剪成上百个竹简,又找来这位元初大家的原作,拓于竹简上,再细细用刀。这一项工作比一般人的想像都要难得多,字字珠玑,父女三人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得以完工。竹简铺满整个展墙,远观恢弘,近看精致,让人叹为观止。

“留青竹刻”的山水、人物、花鸟、书法,都是先在竹上作画,再依照画面雕刻。最绝的是,表现山水、花鸟作品中的深浅过渡,也得在竹子皮0.1毫米的范围内,刻成不同的薄厚。“原作中,颜色越深部分,就得刻得少,留得厚,这与绘画用墨恰好相反。”展示的作品中,山水间的云雾浓淡、小鸟的羽毛疏密,栩栩如生。

好料难寻

群山踏遍,可用只有1/10

留青竹刻对竹料的要求,如同对雕刻者一样严格。“虽然是普通的毛竹,但要饱满,竹节长度足够,表面圆整光滑,不能有太多棱纹。”徐文静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山上的背阴面选材。“阳面长时间光照,一根竹子颜色深浅不同,不能用。”(扬子晚报)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