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白鹿原》的高口碑低收视?其上亿利润是否真的能安全着陆?针对以上情况,搜狐娱乐向《白鹿原》的出品公司之一陕西光中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回应:“光中首轮已经收回成本。其他的,这剧的对外宣传不在光中,不方便采访。”新丽传媒给的回复则是“投资方比较多,涉及金额,比较难回答。”但同时他们也表示,“剧还在播,只有播完了才能拿到钱,所以最终什么情况,现在还不太确定。”
《白鹿原》高口碑低收视谁之过?
曲高和寡or不具有现实意义
《白鹿原》正式播出之前,因为几个标签,使其“未播先火”了一段时间:“工匠精神”,筹备长达15年,投资2.3亿,制作班底、主演多达94位,幕后工作人员超过400位,群众演员达到4万多人次,拍摄期长达7个月;“戏骨云集”,集结了张嘉译、秦海璐、何冰等一大批戏骨;“首播被叫停”,刚播出一集就被叫停。
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有不少人以为《白鹿原》会是第二个“人民的名义”,但事实是,口碑或许如此——豆瓣评分9分,画面质感、演员演技都算上乘。收视却持续低迷,5月10日《白鹿原》在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复播,收视率分别是0.545%和0.495%。播出一周有余,《白鹿原》虽然实时收视率虽已经破1,平均收视率仍在0.6%左右徘徊。
叫好不叫座,原因何在?搜狐娱乐采访几位业内人士,试图得到答案。
编剧海飞认为,《白鹿原》是曲高和寡,同理如“看天鹅舞的人也不多”。媒体人红拂女则从改编、演员演技等细节方面剖析问题,她表示,原著中陈忠实对新与旧的更迭、封建宗法制度是持有一种模糊和复杂微妙的态度与立场,但电视剧《白鹿原》为了过审,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全都简化了,通片用一种很正的方式将人物分为简单的好坏,且有太多说教内容,演员表演有口音问题,总而言之,“如果不说原著,《白鹿原》是一个中规中矩、再简单不过的正邪对立、还可以一看的合格电视剧”,当然,她不否认这可能是被删减的原因。
剧评人孔鲤则认为,《白鹿原》高口碑低收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欢乐颂2》和《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可以火?原因在于前者能能投射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对阶层固化的焦虑,后者能给近几年反腐政治生态的一个好的感受,但《白鹿原》探讨的是上世纪白鹿原上的故事,折射出来的内容(如怀抱传统、反思暴力等)并非绝大多数观众现在最迫切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艺术性远远高于社会性。
上亿利润或未安全着陆
出品方关于获利问题态度闪躲
除了探讨内容方面的问题,《白鹿原》最让人关注的另外一个点在于:它2.3亿的投资是否回本或获利?
从表面来看,《白鹿原》复播之后,获利不成问题。版权卖给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合计2.4亿元,按惯例,网络版权价格会高于卫视,乐视独播,版权费预计会超过1.2亿,相对于《白鹿原》2.3亿的投资,其靠版权费已经获利。
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在收视低迷的情况下,《白鹿原》上亿利润很可能没有使其安全着陆。
首先,电视剧版权售出后,并不意味着投资方会立刻收回成本,通常版权购买方为了规避风险,会与出品方约定分期支付版权费用,在收视低迷,视频网站回账周期过长的情况下,投资方或许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回收版权费用获利。
其次,现在电视剧买卖上,大多都会签署对赌协议。媒体人红拂女分析,“如果《白鹿原》片方和卫视签的收视是1%,那以现在的情形,估计拿不到尾款,而卫视的预付款一般是30%,也就是说他们目前确定能从卫视拿到的钱是总售价的30%,播出过程中会视情况再给20%,然后剩下的就看总体的播出效果了,一般会有20%的坏账不给的。”
最后,针对以上情况,搜狐娱乐向《白鹿原》的出品公司之一陕西光中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回应:“光中首轮已经收回成本。其他的,这剧的对外宣传不在光中,不方便采访。”新丽传媒给的回复则是“投资方比较多,涉及金额,比较难回答。”但同时他们也表示,“剧还在播,只有播完了才能拿到钱,所以最终什么情况,现在还不太确定。”
后记:
从多方信息以及当事人的回应来看,很大程度上,《白鹿原》上亿利润暂时并未安全着陆,而有关于其“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来说,或如如剧评人孔鲤来说,它的艺术性远远高于社会性,而一部影视作品想要火爆,一定是要有观众热切关注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