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英雄魂丨抗战楷模 民族英雄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1:38 来源:无线石家庄

屹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马本斋半身铜像。本报记者 刘俊科 摄

松柏苍翠环抱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烈日当空,踏过斑驳的树影,来到位于陵园东侧的烈士纪念馆,进门后左转,马本斋的相关展品就陈列在这里。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献县的一个贫苦回族农民家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马本斋是以热血卫中华,组织青壮年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他在家乡组织创建回民抗日义勇队,积极领导乡民开展抗日斗争。

“拿起枪,保卫家园!”马本斋振臂一呼,唤起回族同胞抗日热情。1938年,马本斋率义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回民教导队,后与另一支回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8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投身行伍的经历,锤炼了马本斋卓越的军事素养。他率部转战河间、献县、青县、沧州一带,先后作战30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500余人,破坏铁路70余次。1939年7月,马本斋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奉命开赴无极、藁城、新乐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在众多经典战役中,1940年的康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伏击战尤为著名。1940年5月,马本斋率部提前隐蔽在康庄的伏击圈内。康庄一带处于敌占区,且日伪军在此没受过大的打击,警惕性不高,在康庄设伏可以起到攻敌不备的效果。为了打好这一仗,回民支队在游击队的配合下进行了细致的战前侦察,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及兵器构成、地形地貌、公路状况等情况。待敌军车队全部进入我军伏击阵地后,信号弹腾空而起。“打!”马本斋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般奋勇出击。

此战回民支队零伤亡,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歼灭战。康庄伏击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高度赞扬。

1941年1月,回民支队奉命率部北上,粉碎了敌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分割、蚕食政策,胜利完成了大清河地区的作战任务。7月率部转战子牙河畔,先后作战27次,歼敌5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的正面战场。

马本斋不仅是战场上的骁勇战将,更是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品格的民族英雄。回民支队的接连胜利,引起了敌人极大仇视。为了逼降马本斋,日军抓走了他的母亲白文冠。白文冠宁死不屈,绝食殉国。母亲的壮烈牺牲,让马本斋悲痛万分,但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誓言,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奋勇杀敌的力量,继续带领回民支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如今,在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展厅里,陈列着一辆看似普通的木制小推车。当年,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捕后,敌人就是用这辆小推车将她押送到据点,以诱捕马本斋。这辆布满岁月痕迹的小推车,见证了这对英雄母子坚贞不屈、抗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马本斋高超的军事素养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总结和提升。在1943年八公桥(今河南省濮阳市)战斗中,马本斋提出“牛刀子剜心”战术。回民支队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敌军总部。战斗打响,喊杀声、枪炮声交织,火光映红夜空。革命战士们一举攻克八公桥,让回民支队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劲旅。

由于长期的艰苦战斗和高强度工作,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他与世长辞,年仅42岁。马本斋病逝后,河北、山东、延安等地召开追悼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题写了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马本斋烈士的功勋,中央决定将其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命名为“本斋回族乡”,将烈士的遗骨迁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瞻仰。2009年,马本斋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献县马本斋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2014年9月1日,马本斋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马本斋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刘俊科)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