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让年味儿更“浓”
发布时间:2025-01-28 15:10:39 来源:央视网

非遗究竟是什么?非遗可能是洋溢着古韵新风的符号。总台2025年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以双巳合璧的形式,巧妙地将乙巳蛇年与如意相链接,蕴含好事成双之意。纹必有意,意必吉祥,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

非遗也可能是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智慧。我国有44个代表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从西安鼓乐、南音弦管中,我们感受到跨越时空传承而来的音乐魅力,仿佛与古人共享“歌单”;榫卯结构里,凝聚着中国人的匠心;将叶制成茶、给陶土以万彩,以及张弛动静中的太极哲学,都展现着东方智慧。

有人说,非遗是极致的东方审美。一袭水袖丹衣,一曲《游园惊梦》,光影交错间,刻木为人的奇妙令人惊叹;五彩丝线经纬交织,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审美意趣。

还有人说,非遗是生活中的诗意与坚守。它可以是来自高原的英雄史诗,也可以是写给生活的情诗;可以是传承三千年的一纸一砚,练就的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可以是一人一生择一事的执着坚守,也可以是万家灯火里的团圆。  

非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守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当春节成为非遗,我们每个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贺新春 年味更浓郁

据说今年春节有一种魔力,能带我们找到更浓的年味儿。当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如约而至,看看大家都是怎么准备过年的。

从家里的一幅年画到街巷里的烟火,年味一路蔓延,越来越浓,感染着每一个人。村落内外,屏幕两端,年味儿跨越时空,将所有人的心紧紧相连。当烟火气的传统手艺透过方寸屏幕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也正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年俗呢?

600多年前“游”来的非遗鱼灯摆一摆尾,便由一方村落出发,登上更大的舞台,也让更多人的坚守有了奔头。非遗走向更广人群,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传承人、守护者、游客,大家的生活也可以像鱼灯一样被点亮。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年木版年画,今天依然镇守四方。  

袅袅黄梅戏,唐前客川流不息。火树银花,美好在绚丽的那一刻定格。

非遗,不止存在于名录上。而是走向街巷,在人们的生活里,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守护人和创作者加入进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传承非遗,共贺新春。当年味和非遗碰撞组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春节注定出彩。

非遗,让年味儿更“浓”。

编辑:齐永涛

责编:孟鹏博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