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当“非遗”文化遇上“后浪”,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日前走近青少年非遗群体,看一看传统技艺在孩子身上焕发的新光彩。
耳濡目染 传承家族技艺
在位于栾城区的杨氏家具制作技艺非遗木工坊,经常能看到杨生辰祖孙三代人一起劳作的温馨画面。“杨氏木作技艺世代相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艺。”杨生辰介绍,2009年,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刨花、凿卯……10岁的杨秋实喜欢“泡”在爷爷的工坊做木工活,看着她熟练操作的样子,俨然一个有模有样的 “小木匠”。她说:“我想跟爷爷一样成为非遗传承人!”
杨生辰的儿子杨泽江对记者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也对木作充满兴趣,但那个时候父亲并不支持我学这项技艺,他觉得做木工是‘粗活’。可现在,经常喊我回来帮他。”
杨生辰态度的转变源于申遗成功。“父亲专注于技艺制作,我在协助之余将非遗文化记录、传播。”杨泽江说,“制作一件‘杨氏’家具需要经过选材、晾晒、雕刻等十几道工序,采用榫卯结构,坚持手工制作。我和父亲意识到,这其中不只是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杨泽江透露,他正在编写书本,将木作历史、家具的种类、榫卯工艺等汇编入册,让感兴趣的人能系统深入地研究。
谈起小女儿,杨泽江开心地说:“女儿和我一样热爱木作,我非常支持,也愿意让她和我一起,让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据了解,他们专门在栾城职教中心开设了工作室,不定期给学生上木作课,让更多孩子接触、了解非遗技艺。
系统科学 培养后备人才
“立腰、收腹、睁眼、端平、出腿,推的时候手腕使劲……”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戏曲排练厅内,13岁的贾宗畅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练习戏曲基本功,这也是他的上课日常。
贾宗畅是市艺校2021级丝弦委培班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与班上郭博岩、刘紫阳、邵雅丫3名同学一起荣获了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小梅花”金奖。
石家庄丝弦是我市地域戏曲文化,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丝弦定向委培班,更好弘扬传承发展丝弦剧种,培养丝弦后备艺术人才。
“目前丝弦委培班有39名学生,老师由院团推荐,都有数十年的表演、教学经验,不仅专业水准高,还很有责任心。”市艺校戏曲教研室主任吕维刚说,戏曲的特殊属性决定教学需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配合学校科学、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系统学习文化课和戏曲专业课程,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文化底蕴的非遗传承人。
“委培班的教学偏向实用性,毕业就能择优到剧团就业,直接从课堂走向舞台,在经验积累中不断成长为优秀的丝弦演员。”吕维刚表示,如今,国家和地方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有很大的支持,通过招生能感受到家长让孩子学戏曲的意愿也有所提升,希望可以培养更多的“小戏骨”,让石家庄丝弦艺术薪火相传。
全民热练 营造浓厚氛围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这句俗语形象地道出了拉花在井陉的盛行。参与其中的“小小拉花表演者”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让更多人看到了井陉拉花传承的美好未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节日、庙会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日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传统井陉拉花学起来难度大,为此井陉将井陉拉花的传承普及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通过对井陉拉花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衍生出“健康井陉·全民拉花”健身操,自今年初开始,以县域为中心进行全面推广普及。
随着今年万人井陉拉花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功,井陉拉花再一次让大家领略了非遗的艺术魅力。曾经,井陉拉花主要是以祖传孙、父传子侄的传统保守方式流传。如今,井陉县文化馆在中小学免费教授井陉拉花,还面向全社会开办了免费的拉花培训班,拉花健身操不仅成为当地的工间操、课间操,也成为乡村、社区普遍流行的广场舞,全民热练已经成为常态。
“小时候看到过井陉拉花的表演,五颜六色的服装、道具特别漂亮,就很想学。”孙庄育才学校五年级的高雨晨十分喜欢跳拉花操,她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有社团、课外也有培训班,身边几乎没有不跳拉花操的,大家展示家乡的非遗很开心、很骄傲。”
井陉县文化馆张磊表示,拉花操动作优美,健身实用,既不失传统井陉拉花精华,又相对简单,能更好地在孩子中流行。通过全民参与的热烈氛围,让更多的孩子对非遗感兴趣,喜欢、学习、传承井陉拉花,才能使这株太行奇葩长盛不衰,永放异彩。
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石家庄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发展工作。在非遗传承方面,丰富非遗保护传承载体、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非遗广泛传播,不断推动非遗工作取得新进展。(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梁堃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