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市开幕。会上,生物制造各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嘉宾等围绕“合成生物·生机无限”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积极为共享新时代生物制造新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未来已来
生物制造前景广阔
究竟什么是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以生物体的机能生产燃料、材料、化学品或进行物质加工的先进工业模式,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有可能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世界工业格局,开创一个财富绿色增长新纪元。”天津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延和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全球社会与经济面临巨大挑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正在引起世界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迫切需求。
马延和举例说,在工业原料方面,“三烯三苯”等传统石化原料及新型聚合物可以通过利用生物质原料或生物路线实现,摆脱工业化进程对化石资源的过分依赖,减少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也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生物制造的范围非常广,而且能够实现零碳经济的需求。”他认为,随着科技与产业的不断创新,全球70%的产品都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涉及到的行业也越来越广,而且,不依赖化石资源的生物创新产品和制造过程,能促进气候目标和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加强研发创新
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研发创新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郑裕国在主旨演讲中聚焦医药生物制造。在他看来,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新的政策环境,对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需要品质更好、价格更低、受益度更高的产品。通过生物制造核心技术,进行工程创新,能够实现产业变革。”
生物药该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终在市场得以应用推广?郑裕国建议加强全链条的创新,比如生产过程路线重构、反应介质强化、生物合成过程强化、发酵过程调控与强化、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强化、反应分离耦合与反应装备升级等等。
“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行业,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国强也表示,实验室出来的东西必须经过工业上很多精雕细琢,才能变为一个工业产品。因此,他认为,科学家包括工程师都应该更多地参与这个过程。只有这样,产品才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最后才能够从实验室成功走向市场。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活性物研发管理总监王瑞妍在会上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合成生物·生机无限”,代表了领军企业不断探索的成功之路,更展现出这个领域的无限潜力。所以合成生物不仅为生物制造带来新机遇,还为创新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企业大有可为
助力河北和石家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产业前景广阔,生物制造企业大有可为。
“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基因与生物技术已成为‘十四五’时期重要的科技前沿攻关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立见说,2018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华大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企业将以健康惠民工程、精准医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转化等为抓手,深入对接河北发展所需,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科创中心、人才中心,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基因科技力量。
“参加这次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我感触挺深的。”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响告诉记者,企业的强项是做上游的菌种构建以及整个产品的研发,与河北很多企业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我们坚定立足河北,把实验室里的技术转化出来,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落地。”
李响认为,石家庄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是全国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拥有华药、石药等全球知名企业。同时,他注意到,石家庄现在主要做生物医药这个细分的方向,而且,石家庄出台的与生物制造产业相关的政策,也是以生物医药为主。“其实,生物制造范围比生物医药更大更广。”因此,他建议石家庄可以更多去关注一下生物医药之外的生物制造所涵盖的内容,包括食品、饲料添加剂、化妆品原料、大宗材料等,多方面关注、发展。石家庄整个生物制造产业会变得更加完整,产业也会更加多元化。
华普生物技术(河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公则介绍,目前,华普生物已在石家庄建成了年产百公斤级CpG佐剂生产基地。他表示,未来,华普生物将在石家庄聚力发展,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疫苗佐剂关键技术”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我国疫苗升级换代,守护百姓健康。
此外,其他与会嘉宾也从不同角度展望了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介绍了各自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愿为行业发展、河北和石家庄的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生物制造未来可期,抢抓机遇时不我待!(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