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
今年3月29日以来,全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省检察院“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活动部署,将专项监督融入省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凝聚全市公益检察之力,聚焦“水、土壤、大气、资源”四大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向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宣战,在太行之麓,滹沱之滨,掀起了一场守护生态的公益检察专项监督行动。
行动开展五个月来,战果丰硕。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473件,挽回被损毁、非法占用的林地、耕地358亩,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修复费用1.3亿元,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28处,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22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239亩,关停非法排污企业29家,保护被污染土壤160亩,督促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4.4万吨,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4.9万吨,挽回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总案值42万元……一个个案件落地有声,这是全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响亮回声。
以立法促监督 跨区域协作合力守护“一山一水”
太行山、滹沱河,这“一山一水”见证着石家庄人誓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也承载着石家庄人拥河发展、涵养生态的蓝图和期许。
全市检察机关聚焦太行山生态涵养和石家庄拥河发展战略,饱蘸笔墨做好公益检察“山水”文章。
滹沱河绵延百公里,如何做到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专项监督同步同行?
市检察院制定了《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推进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指导意见》,市县两级八家检察院联动,保护石家庄的“母亲河”。
同时,跨区域协查协作机制向省外延伸,与山西省阳泉、忻州检察机关会签《关于建立滹沱河流域、太行山(石家庄、阳泉、忻州段)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协作工作机制的意见》。
跨省市、跨县(市、区)联合行动,构建起协同治理大格局。行动期间,全市检察机关成功办理太行山脉、滹沱河流域综合治理案件65件。
将检察公益诉讼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滹沱河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13项条款打通制度机制堵点,为专项监督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为推动公益诉讼立法提供了石家庄样本。
聚焦行业领域问题 深挖彻查力促“办一件治一片”
垃圾乱倒、违法排污、非法采矿等小案“年年办、年年有”,针对这样的问题,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如何做才能更有成效、更有力量?
打破“一线索一立案”的就案办案思维,从个案办理向领域治理转型。
理念一新天地宽。
在新的监督理念引领下,专项监督活动打开了新格局——
特色任务清单,让监督更精准。全市检察机关将省检察院提出的60项规定动作与石家庄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各县(市、区)区域特点相结合,形成各院特色任务清单,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全部清零、实质清零。
从个案到类案,让监督更有深度。我市检察机关坚持标本兼治理、深挖彻查,以个案为支点,推动行业性、区域性问题系统解决。长安区检察院接到“生活污水污染生态环境及耕地”的线索后,主动走访所涉区域周边全部小区,推动政府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再生水厂,帮助千余户居民解决生活污水问题。井陉县检察院从一件跨省倾倒化工废物案出发延伸监督触角,审查并督促上游9家企业依法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1.03亿元,使3.2万吨被污染土壤得到恢复性治理……
大数据模型,让监督更有力度。市检察院集约建成公益诉讼指挥中心,构建水土保持补偿费、环境保护税、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准排放等6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检察公益诉讼向类案治理、诉源治理延伸,提供了数字能量。
以“事要解决”为目标,把典型案例做透;以“统筹系统解决行业领域问题”为目标,把专项监督活动做透。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在大气环境领域立案79件;在水环境领域立案110件;在土壤环境领域立案138件;在生态资源领域,针对私挖乱采、非法占地等破坏生态的问题立案146件。
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凝聚起社会治理合力,数字是最好的脚注:行动中,市县两级院检察长抓总,98名办案人员组建“检察官+助理+法警+技术”工作专班,统筹一体化办案力量;通过专项监督推动建立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农用地膜处理等制度18项;行政部门主动邀请检察机关联合会商、联合行动55次;700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全部案件线索的29%来自群众热线。
以公益检察之力为高质量发展铺就山水底色,全市检察机关将检察工作融入服务保障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大局,紧盯生态环境领域难题,内部统筹发力,打造检察一体化履职新模式,外部加强与职能部门协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带动社会各界同向发力,汇聚成绿水青山背后公益检察的“力量密码”。(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吴楠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