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凝结着文化底蕴,传达着艺术特色,堪称一张鲜活而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今年,我市各市直文艺院团演出活跃,多次带着作品亮相国家级舞台与赛事,将石家庄的文艺名片递向全国,唱响石家庄好声音,也让更多观众了解了底蕴深厚、灿烂多彩的石家庄文化。
唱响祖国大地 展现戏曲风采
2月17日至19日,在“东方之珠”香港,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在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成功献上3场好戏。在波光粼粼的维多利亚港旁边,来自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绽放了夺目光彩。
7月28日、29日,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成功演出了《杨门女将》与《宗泽与岳飞》。两天的演出,市丝弦剧团全体演职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精彩的艺术表演在广州刮起了一阵石家庄丝弦风。
10月,在澳门,市京剧团献上了系列演出,京剧艺术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穿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赢得了澳门观众的喜欢。11月15日,在温州,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创排的新编历史评剧《东垣大医》在温州大剧院上演,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如今,喜讯再传,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寇准背靴》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将于12月唱响广西南宁。每到一地,石家庄戏曲总会展现出动人风采。我市各大文艺院团之所以能频频亮相全国舞台,石家庄市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合利表示:“一方面,得益于今年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纷纷举办,而且我市尤其重视南北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我市文艺院团一直努力创排作品,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具备了走出家门的实力。”
拓宽演员眼界 提振剧团精神
历史上,我市文艺院团曾多次亮相全国各地大舞台。每次亮相他乡,尤其是国家级赛事或展演,都是院团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刚刚结束《东垣大医》的演出任务,11月16日晚上,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的演职员就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在这部剧中,32岁的张朝阳饰演李杲一角。电话中,他依然有些兴奋和激动。他告诉记者:“在石家庄演出,因为许多观众都是熟人、朋友,表演时自然觉得更踏实、更自信。而在陌生的舞台,观众的反应会更加真实,这让我用更加严苛的标准来审视自己,来对待艺术。”
为了更加完美地展示戏曲艺术,我市文艺院团经常提前许久就开始备战。比如,为了亮相温州,市评剧院一团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对该剧进行打磨提高,对各个细节进行精雕细琢。在这个过程中,演员的技艺得以不断精进。对此,石家庄市京剧团团长李鹏飞也深有感悟。“在澳门的演出,观众反响特别好。这不仅让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得到了锻炼,还为我们提振了信心。大家也更坚定了戏曲梦想,希望我们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亮相他乡,戏曲演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增强了自信;和不同观众之间的面对面,也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触动,从而对艺术进行更加客观、深入的思考。从更深层次来讲,富有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得以展示和交流,有利于了解其它剧种的特色,提升剧目创作水平,为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汲取营养。
挖掘家乡故事 传播石家庄好声音
“原来石家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医!”“想不到石家庄丝弦这么好听!”带着一部部文艺作品亮相祖国大江南北,就像递出了石家庄独特的文化名片。在全国许多城市,观众通过我市的文艺作品,认识、了解甚至熟悉了我市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
石家庄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人民坚韧朴实、重信尚义。石家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源泉,而挖掘本土故事、人物和历史,正是我市艺术院团一直坚持的创作原则。盘点近年来的艺术作品,京剧《奚啸伯》、评剧《安娥》、丝弦《大唐魏徵》、评剧《东垣大医》中的奚啸伯、安娥、魏徵和李杲都是我市文化名人。我市的文艺工作者正在不断梳理和挖掘着石家庄历史,用一部部艺术作品告诉人们有关石家庄的故事。
对此,吴合利说:“艺术院团走出去可谓意义深远,不仅证明了我市文艺创作实力,还唱响了石家庄好声音。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各院团剧目的创作水平,继续‘请进来,走出去’,把更多反映石家庄故事和石家庄声音的好剧目传播到外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而贡献文化力量。”(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齐永涛
责编:孟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