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青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清明又至,这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季节,也是外出踏青、亲近自然的季节。
清明祭 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贤、祭奠英烈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悼念那些为人民幸福牺牲生命的英魂,表达无尽的哀思。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写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这里的北邙山是古代著名的陵墓,埋葬着不少帝王和名人,陶潜也曾写过《拟古九首》:“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这两首诗都是借北邙山表达了对古代先贤名士的仰慕。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曾作《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全诗因情写景,表现了当时的反清志士壮志难酬的苦闷。故国的江山啊,突然成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那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只能年年的寒食,使我客子之心更加悲伤。
2019年,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把荒岛变成了宝岛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入选“最美奋斗者”,尽管已经去世多年,他的事迹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当代诗人高占祥写过一首缅怀谷文昌的长诗《丰碑在民间》,诗中说:“骨灰撒在东山上/英灵日夜守家园/乡民泪水一串串/林海松涛在呼唤。”表达了对楷模的敬仰。
在清明节,重读那些英烈曾经写下的豪言壮语,更能感受他们传递出的精神和力量。
《滨江抒怀》是女烈士赵一曼作于1935年的一首述志言情诗:“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表达了烈士高洁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这首《就义诗》为杨超烈士所写。吉鸿昌将军就义前也写过一首豪迈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两首诗意境相似,都表达了作者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气概。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在狱中,刘伯坚用对敌人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表达了革命者不怕牺牲的精神。
清明念 此情可待成追忆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至今依然有许多地方有清明回乡祭祖的风俗,并且有些祭祀仪式极为隆重。
《阆山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全诗记叙了阆中清明祭祖的盛况,并表达了对中原时局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忧国爱民之情。
宋朝的高翥写过一首《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感慨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庭坚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中由一些清明节的故事联想到人生意义。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大地上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指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国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满嘴油腻。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时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竟抱树被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杜甫另外写过《清明二首》,诗中写道:“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古时有习俗要禁火三日。而太原有旧俗,每到冬至应寒食一月,百姓不堪其苦,汉朝时周举任并州刺史,“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这一举措大快民心,杜甫在诗中借用这个有关清明的传闻,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
因为祭祖,合家团聚,那些在清明节无法归乡的游子在这时候难免会愁绪满腹,唐代诗人孟浩然就写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明朝诗人高启新有一首《清明呈馆中诸公》写道:“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表达了思乡之情。
清明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清明节意为天清地明,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天气晴朗,阳光充沛,万物生长。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从古至今,清明踏青流传下来不少民俗活动,比如放风筝、蹴鞠、插柳,等等,在历代古诗中有许多就呈现出清明节古人游春的场景。
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写出了宋朝人在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了游春的欢乐气氛。日暮回城之时,人潮喧哗熙攘从堤岸到城头“总是花”,其实是有人戴花捧花而归。同为宋朝的吴惟信有一首《苏堤清明即事》也写清明游西湖,“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写过“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秦观也写过清明游,他的《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写道:“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清明时节多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已成千古名篇。古时候清明这几天下的雨又叫“泼火雨”,苏轼的《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中有“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是写妻子王朝云在清明时节生病了,外面竖起来的秋千架也无人去荡,又赶上天气不好,整首词弥漫着浓郁的愁思。
唐朝诗人来鹄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是一首描写清明游春的诗作:“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首联写的是作者为了寻找三国东吴大才子陆绩的遗迹,在清明节的大好春光里,在山里住了好几个晚上。颔联和颈联描写游春回归的细节:因为水中刚刚生长出来的荇菜的羁绊,船头不断打滑;作者在醉态中踩坏了路边的野花,足底却留下了花的香气。忽然一阵疾风把云从远远的山那边刮过来;等到雨停了,田间的水仍然不断地、从田间流向池塘。尾联写诗人被这样的景色迷住了,在低声赞美的同时还不时回首西看,雨后的夕阳十分绚丽,满耳都是欢乐的蛙叫声。
唐朝诗人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作:“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描述了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阕诗文写的是对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后不难发现,虽说是欢乐的朋友聚会,但不免透露出了诗人的朋友目前处境并不好,略略表达了此刻诗人无奈的心情。
清明放风筝、蹴鞠的习俗由来已久,宋朝范成大的《清明日狸渡道中》诗中有“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之句。宋代舒岳祥的《杨柳清明近二首·其二》诗中也有“杨柳清明近,梨花气候寒。谁家争蹴鞠,客子泪阑干”。
编辑:张春燕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