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激越的晋剧梆子,感人至深的帮扶故事,逼真唯美的舞台布景。台上是精彩绝伦的晋剧演出,台下是现场戏迷的热烈喝彩……12日晚,作为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最后两场演出其中之一的晋剧《武汉鼎》,在石家庄丝弦剧院深情演绎。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原型创作 生动演绎 深深感染现场观众
由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晋剧院创排的晋剧《武汉鼎》是以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共产党员武汉鼎同志为原型打造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全剧共六幕,通过寿宴起波澜、深情忆当年、热心助邻里、助学改命运、科技助脱贫、携手奔小康六个故事截面,讲述武汉鼎自上世纪60年代给党中央写信反映乡村兽医缺乏的问题,到亲身实践改造“土种羊”发展畜牧业,帮扶乡亲们养殖致富、教育致富,传授“三三制”种植法和“丰产沟”技术等真实故事,用主人公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乡亲的深厚情谊巧妙编织,再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六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的崇高形象。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舞台上,武汉鼎对党忠诚、初心不改;武妻善良淳朴、默默无闻的精神感动着全场观众。现场,热情的掌声、喝彩声不断。“这部戏内容很有深意,演员们演得真好,剧情设计也好,舞美灯光的加持让人沉浸其中,看得过瘾。”现场观看演出的王先生说。
“今天演得很过瘾,站在舞台上,看着河北观众们渴望和满足的眼神,我们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呼和浩特市晋剧院艺委会主任、演员,武汉鼎的扮演者李宏伟说,“这个角色充满了正能量,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多震撼,也希望能通过我们这部剧感染到更多观众。”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点燃了戏迷们的热情,散场后许多观众不舍离去,纷纷驻足留念。
创新风格 直抵人心 戏剧传递英模精神
晋剧《武汉鼎》通过一幕幕真实且典型的生活故事,采用了倒叙、闪回、隔空对话、时空交错展现等多种切换手法。这部带有鲜明内蒙古地域风格的“草原梆子”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直抵人心。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晋剧《武汉鼎》融入民歌、二人台、山曲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演唱形式,既有黄土高原音乐特点的酣畅与空旷,又彰显晋剧音乐特点的高亢与激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晋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武汉鼎》剧目编剧张福俊介绍,在服装设计方面,该剧从20世纪60年代到2018年选择不同时代的服饰,根据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进行设计,既有时代感又有创新。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舞台上以黄土高原、山脉、蓝天、大树等为场景的舞美设计清新质朴、贴合剧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舞美设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张福俊介绍,“舞台背景将呈现的那棵大树,就是武汉鼎帮扶的暖水湾村后山上的一棵老杨树,这是武汉鼎植根人民群众的精神象征。”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该剧人物典型鲜明,剧情跌宕起伏,唱腔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确实是一部彰显地方特色的精彩晋剧。“能够参加全国会演我们深感荣幸,力争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武汉鼎的事迹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弘扬他这种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能够在河北这个‘北方戏窝子’跟全国各地的优秀院团、剧目互动交流,机会难得。”张福俊说。
《武汉鼎》剧照。王建 摄
演员谢幕后,记者旁边的一位年轻观众哼出了剧中的两句唱词,令身旁观众纷纷鼓掌。“观看戏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方式。”现场观看演出的大学生陈静怡说,“现场观看演出很震撼,很精彩,自己也深深地被英模的精神所感召。”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